2017年10月6日星期五

特朗普訪華系列:美國高科技企業面對中國市場的兩難

特朗普訪問中國在即,究竟會帶來什麼新政策?外交界自然關注戰略層面,企業界卻更關心實務。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尤其望穿秋水。

美國對華貿易連年逆差,2016年的數字是3470億美元,要改變這個數字,除了指控中國是「滙率操控國」或對中國貨物徵收「懲罰性關稅」一類貿易戰爭行為,另一個可能性就是讓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企業開放市場。2015年習近平訪美時,第一站到西雅圖的微軟總部,美國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思科、陶氏、杜邦、當然還有Facebook,總動員赴會,恐怕美國總統也難號召這個陣容。

然而,中國市場並非單純的開放與否的問題。Facebook為何難以進入中國,本欄年前曾分析;共享汽車Uber一度有點成就,與滴滴出行短兵相接,但最終被迫合併;晶片生產商高通(Qualcomm)早於克林頓年代已經打入中國,更說服中國使用他們的手機制式,可是到2015年卻吃了一記悶棍,被控壟斷市場,罰款9.75億美元,結果只有將產品降價,更要容許中國夥伴參與高端生產工序。

總括而言,中國對這類美國高科技企業是完全的現實主義政策,既要利用它們掌握的技術、帶來的商機,又要防止其得到具體政治、社會影響力,以免尾大不掉,還要避免取代本土競爭對手,一切都是「國情」主導。美企明知是這樣,也不能對中國市場視若無睹,很難反客為主。

或須成立中美合資公司

說到底,網絡科技、人工智能等虛擬技術,中國已經冒起得很快,也沒有多少需要美國技術的空間,但對於實體技術,例如軍備、機械、能源等,中國還遠遠落後。例如當中國大力發展高鐵網絡時,Tesla已經準備測試Hyperloop了。因此,美國的高科技對中國來說,還是相當吸引。對那些既有龐大業務、又掌握高科技的美國企業而言,不介意加強技術轉移合作,期望特朗普訪華能帶來改變。

問題是美國政府一方面希望拉攏財閥,另一方面卻也不敢全力支持它們打進中國市場。這是因為美國既要擔心高科技外泄,又害怕中資收購美國公司後會進行高科技滲透,令美國產品被設置「後門」監視。何況高科技企業在中國投資,對特朗普促進本土就業的承諾,也沒有多大幫助。特朗普首次與習近平會面前,叫停了一間中資私募公司併購美國萊迪斯晶片(Lattice),舉一反三,正是基於這一籃子原因。

到了最後,恐怕只有一個結局:一間龐大的中美合資公司出現,既能兼顧中國市場,又能配合美國政府對輸出高科技的底線;這公司的生意情況,是兩國的國家利益所在,需要兩國高層宏觀調控,成為未來中美峰會的常設討論議題之一。這是否平行時空,誰知道?

小詞典:懲罰性關稅

貿易戰手段之一,進口國認為出口國違反雙方貿易協議,或基於政治原因,要予以懲罰時,決定徵收遠高於原稅率的「懲罰性關稅」,作為實質上的罰款,以扭轉貿易逆差。但當進口國、出口國都屬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或在不同層面構成了結構性相互依賴關係,徵收懲罰性關稅的顧慮會大很多,已經不是主權國家可以全盤自行決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