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在即,這次廣獲華文世界媒體關注,因為一直流傳這樣一個概念:特朗普進行中美貿易戰,只是為了爭取國內選票,如果選舉結果不利共和黨,就是證明此路不通,貿易戰就無疾而終;即使共和黨大勝,特朗普也會暫時失去痛擊中國的誘因,貿易戰還是會暫緩一下。觀乎市場反應,似乎以上分析是「主流論述」,但實際情況,卻很可能是另一回事。
筆者日前和一些美國領事館的朋友會面,談及上述議題,他們都認為美國國情並非這樣。到了這個田地,美國國內對中美貿易戰這議題,已經不存在「親華派」;以往在關鍵時刻有政客、財團、學者走出來背書「貿易戰對美國無利」,現在這種聲音卻越趨式微。無論美國左翼、自由派、民主黨、傳統精英多麼討厭特朗普,經過他的一輪操作,美國上下起碼達成了以下共識:中國正在崛起中,假如不正視,將可能取代美國;而美國歷史上只要出現這樣的危機感,無論對手是蘇聯、英國還是日本,都不會再妥協。
而且「對華友好」這形象在國內選舉,也越來越難爭取選票,相反顯示對中國適度強硬,卻是「愛國」表現。北京期望那些受貿易戰影響的美國國內利益集團,會給予政府實質壓力,甚至動用廣告去「打動」這些人,但這些人不少都是特朗普支持者,相信這位生意人在討價還價之餘,也會用其他方式給予自己補償,結果中國期望的倒戈情況,至今沒有出現。連有可能未來挑戰特朗普的超級富豪彭博,也說不認同特朗普手法、但對美國面對的結構性問題其實意見頗一致,反映美國朝野對中美貿易逆差的態度越來越趨同,即使是民主黨總統上台,問題也不會解決。
更重要的是,根據納瓦羅等人的設計,目前特朗普對華施加的壓力,根本微不足道,只是前哨戰,領事館的朋友就不斷強調現在只是「friction」,還遠遠談不上「戰爭」。特朗普的著作《The Art of Deals》教導,在討價還價的過程,必須軟硬兼施,久不久示好是必要之道,但中美貿易戰的主旋律,恐怕會貫穿整個特朗普任期,而甚麼時候升溫、甚麼時候示好,主導權卻明顯不在北京。換句話說,正如金正恩通過核試,成功搶得議題設定權,特朗普也得到了中美關係的主導權。由於從前華府的行為,證實了其他層面的中美博奕,中國都容易掌握主動,例如南海造島、或建立亞投行等,唯獨貿易戰,美國才能牢牢反客為主,單是這一點,已令未來的美國政府難以放棄這議題。
中期選舉過後,就算特朗普有形式主義的示好,一切也只是政治市場操作,結構並不會因而改變。關於未來數年中國經濟情況,我們應該參考羅康瑞先生的過來人之言,他以親身和特朗普做生意打交道的經歷,預示「the worst is yet to come」,可謂血淚的教訓。
小詞典:特朗普與香港富豪
特朗普曾在20世紀與香港富豪建立生意往來,為自己出現債務危機的商業王國融資,主要生意夥伴是鄭家純和羅康瑞。初時雙方合作愉快,特朗普更親自到訪,但最終因對拍賣物業意見不合,反目收場,特朗普更控告對方,最終敗訴。得知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後,其香港夥伴曾揚言「如特朗普當選即移民火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