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9日星期三

千呼萬喚的沙林?

美英聯軍忽然宣布在伊拉克發現沙林和芥子氣彈,希望藉此證實薩達姆政權藏有大殺傷武器(WMD)。但究竟什麼才是WMD?

這名詞首次出現於1937年,用以形容德軍在西班牙內戰使用的轟炸武器。及後其範圍被縮窄至原子(atomic)、生物(biological)和化學(chemical)武器三類,統稱ABC武備。冷戰結束後,聯合國第687號決議以核子取代原子,這便是當代的WMD定義。

有趣的是,美國對WMD另有附註,那就是「能造成重大傷亡的常規武器」,並常以此為推翻赤化地區政權的理據。由於薩達姆倒台、WMD卻遍尋不獲,其定義於去年又再被擴充:現在凡有使用WMD動機的政權,都應被先發制人除掉。由是觀之,即使兩枚彈頭只是海灣戰爭遺物、甚或毒氣已失靈,它們依然是WMD。美英再無限上綱,也是符合「邏輯」的。

問題是這邏輯也令下列一干人等成為伊拉克的WMD用戶。他們包括:一、英國名相丘吉爾,他在20年代擔任內閣大臣時,已下令以生化武器鎮壓伊拉克原住民;二、前美國總統列根和老布殊,他們在薩達姆於1984年和1988年對伊朗和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後,還向其輸出炭疽等生物戰菌;三、現任美國總統布殊,他下令向伊拉克投放的集束彈已是「能造成重大傷亡的常規武器」。

既然上述WMD用戶不會成為戰俘,國際社會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又如何會因為兩枚逾期化學彈頭而改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