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8日星期五

伊拉克決議觸發新外交戰

中法德俄在戰前締結的反戰同盟,去年5月已向布殊屈服,在聯合國一致通過授權美英管治伊拉克。一年後,中國提出修訂美英的伊拉克決議,同盟又告復合。如此反覆,只因為此布殊不同彼布殊,已淪為外交戰和總統戰的雙重弱勢主角。

近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爭相展示強硬,一個比一個愛國。全球外交官都懂得避免與選舉年的美國打交道,前外長錢其琛的《外交十記》更顯示中國在這方面尤有心得。現在各國一反常態,爭着與選舉年的美國討價還價談反戰,正是因為外交罕有地成為路線之爭,各國也有了選擇。

在這雙層棋局裏,支持布殊的元首也開始留有餘地。貝理雅首次與布殊分道揚鑣,指伊拉克政府對聯軍有決策權;波蘭、意大利、烏克蘭亦抬出聯合國,擋盟友美國要求增兵的駕。蔣介石在1948年一面倒向共和黨候選人杜威、開罪當選的杜魯門,教訓令人難忘。

面對內政和外交的互動,布殊顯得進退失據。他宣布拆除「虐囚聖地」阿布加里卜監獄,國內稱之為欲蓋彌彰,國際諷之為浪費資源。他「先發制人」欽點的伊拉克總理人選不識抬舉,聯合國順道揶揄一句「於事無補」,盡在不言中。未來數月,各國將繼續以選戰牽制布殊,克里也自然會利用國際形勢競選。布殊化雙輸為雙贏的寄託,就剩下「硬銷」恐怖威脅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