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6日星期三

金口一讚的背後思量

布殊為克林頓歌功頌德,惹來不少遐想。

美國人都知道布殊不只視克林頓為政敵,更視兩人代表「兩條路線的鬥爭」,特別是上升至形而上層次的外交鬥爭:例如布殊在「九一一」後便暗示「卡特-克林頓」系統的多邊主義縱容敵人,不及他的單邊主義「愛國」。而且布殊以少數票當選總統初期,克林頓處處以「前總統」身分指點江山,又鼓勵戈爾「堅持抗爭」,二人頗有心病,白宮好事之徒甚至以「ABC(Anything But Clinton)革命」為反恐時代點題。布殊這次一反常態,若是在中國,自然是代表他的外交政策趨向溫和了。

可惜布殊既決心靠「布殊主義」流芳百世,自然不介意成為被國人評價得最兩極的總統,共和黨作出重大政策調整的空間亦不存在。只是布殊民望在列根「駕崩」後依然落後克里7%,適逢克林頓自傳上市、人氣復升,便只能靠慷慨贈興,從克里身上奪回議題設定權。畢竟,克里盛讚克林頓是上不了頭條的。

布殊金口一讚,也有深層考慮,這就是用來展現他的優勢:抽象的領導「氣魄」(而不是能力)。就算他在2000年大選的票數不及戈爾,選民認同「布殊是領袖」的比率,還是比認同戈爾的高出一倍。從來只有領袖才有資格表演包容政敵,只此而已,這正是克里「非不為、實不能」的:難道他能夠不盛讚列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