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7日星期四

懷柔政策對抗炸油管

伊拉克形式上的政權移交在6月30日才進行,新政府卻急不及待地宣布「已經」全面接管石油。如此的「此地無銀」,油管接連被炸,也是意料中事。新總統阿瓦爾等人何去何從,應該參考難友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經歷。

美國推翻塔利班政權後,在阿富汗舉行英雄大會,在最後關頭把親美數十年的高齡廢王踢開,推舉卡爾扎伊擔任臨時總統,一切都與伊拉克的政權交接一樣。卡爾扎伊上台後飽嘗人情冷暖,美國援助與重視愈來愈少,臉色也愈來愈差。他本人到美國訪問要到國會「述職」,接受議員對援助款項的「質詢」,但龍套不得不跑,連列根喪禮也要「九唔搭八」地出席。卡爾扎伊唯有自力更生,最終決定在今年4月深入塔利班「聖地」坎大哈爭取和談,又邀請塔利班成員參加9月大選。

卡爾扎伊的統戰功力有限,但應了上峰的智慧:「溝通總比爭拗好」。阿瓦爾希望向國人「證明」獨立自主,如此不可能的任務,只會自暴其短。伊拉克的形勢其實已倒退到40年前「半民主化」後的約旦,那時候的約旦國王胡辛對境內巴勒斯坦人極度不滿,但既然呼之不去,只有以懷柔手腕放之任之。伊拉克油管目前並沒有不被炸的可能,但炸成怎樣,是否什麼都歸入「Saddam Loyals and Al-Qaeda」(薩達姆支持者及蓋達)這個「美式反中亂港」標籤,還是人浮於事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