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8日星期一

第三條道路的興衰

加拿大大選結果未明,在野保守黨大躍進卻是既定現實,構成右翼政黨全球性復興的一環。

1993年,保守黨前身進步保守黨受到選舉史上罕見的恥辱性失敗,由執政黨變成議席數目不足以被法律認定為政黨的「泡沫個體」,全軍覆沒。1993是指標性的一年,其時全球興起「第三條道路」,克林頓在美國當選,在加拿大勝出的聯邦自由黨也令黨綱「中間化」。雖然自由黨沒有明言走這條路,它提倡的醫療福利、多元文化、低國防開支、同時嚴打財赤,卻符合道路的主要公式,也特別受華僑歡迎。

然而自由黨政府也面對道路的一切困局。它落實醫療保健等政策被評為獨裁,因為福利主義的財源多來自反對派;弘揚多元文化令施政效率低下,因為這樣的政策往往失諸形式化。最難自處的是它一方面要遵守減稅承諾,一方面要兼顧半福利社會的開支:這次自由黨的安大略省長麥堅迪引入醫療稅預算成為「罪證」,就是典型。

加上左翼政黨偏好誘導第三條道路左傾,像加拿大新民主黨不斷驅使自由黨採取更均富(或均貧)的社會政策;右翼政黨卻能以自我凝聚回應,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塔夫脫派便是明顯例子。第三條道路式微,右翼政黨復蘇,並不代表右翼勢力大增,只反映這條路在北歐以外並未度過它的瓶頸。加拿大總理馬田無論能否連任,都應該深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