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日星期四

由車臣獨立到高加索獨立

俄羅斯獨立後,靼韃共和國一度搞獨立搞得與車臣「齊名」。對兩個案例溫故知新,便能發現人質事件已不是純粹以車臣獨立為目的。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也好、車臣也好,持的都是圖騰民族主義,「俄獨」與「車獨」並沒有本質上的分別。車靼兩國在1993年拒絕與中央簽署《聯邦條約》,莫斯科才着手分辨「聯邦政府」和「俄羅斯政府」,對地方採取雙重標準:一方面默許經濟分離主義、一方面「嚴打」民族分離主義,並大幅削減共和國權力。

結果靼韃與中央簽署雙邊協定,得以擁有稅收權,再以這筆收入向莫斯科繳交防務費、鐵路費和「空間保護費」,此後不再賴皮搞「靼獨」。車臣在兩次戰爭後元氣大傷,共和國自主性名存實亡,卻走出一條地緣民族主義的新路。

這條路力求「與國際接軌」,不再狹隘地看重車臣彈丸之地,改為爭取整個高加索地區獨立。於是車臣戰場擴展至俄羅斯其他五個高加索共和國,北奧塞梯、印古什、達吉斯坦先後出現顛覆陰謀,是為北高加索戰線。車臣的外交攻勢則集中向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做工作」,格魯吉亞甚至默許車臣叛軍使用境內的潘基西峽谷為基地,是為南高加索戰線。

兩條戰線都有駭人的外援:北戰線以泛伊斯蘭主義為號召,幕後黑手除了國際僱傭兵,還有拉丹。南戰線以反俄為主軸,當格魯吉亞成為唯一申請加入北約的前蘇聯共和國,車臣的未來也與西方能源利益結合。

俄羅斯對「車獨」已束手無策,現在對手變成若隱若現的「高獨」,背後還有誤打誤撞達成「共識」的不同後台,比美國面對蓋達的挑戰致命百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