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6日星期一

反斯德哥爾摩情結

【咫尺地球】媒體報道人質慘劇,都以「稚子何辜」評論作結。其實輿論須理解人質可按待遇分為「軟」「硬」兩類,才能明白何以這批綁匪青睞小童。


一般而言,「軟人質」在被綁期間獲得「禮待」,享受人道主義的遊戲規則,也會被告知必須被綁的原因。在密集共處下,他們漸漸對綁匪產生潛意識的同情、認同,甚至發展曖昧的友誼,獲釋後反而為綁匪的理念傳道。這是著名的「斯德哥爾摩情結(Stockholm Complex)」,源自人類心理的「共同依賴現象」。


例如北韓偉大領袖金正日綁架南韓女星「切磋演技」,女星卻形容金正日「溫文爾雅、學問淵博」﹔又如民國臨城火車劫案,洋人質獲釋後著書立書,宣傳土匪孫美瑤的紀律和友誼﹔伊朗革命的美國人質甚至和當地學生共處一年。綁匪策略性製造「軟人質」,是統戰的另類中介。


北奧塞梯綁架則反其道而行,對象是國際法最保護的幼童,唯一的「人道支援」是賦予喝尿權,對受傷人質就地處決教人想起納粹。媒體以為綁匪提出車臣獨立的要求,就要談判僵持、要求食水、釋放婦孺,想不到綁匪杜絕出現「共同依賴現象」的可能性,既拒絕糧食,放置炸藥的方式又屬隨機引爆形,一切只求速決。


結果逃離煉獄的「硬人質」產生「反斯德哥爾摩情結」,不但對綁匪象徵的政治語言(例如車臣獨立)產生條件反射的恐慌和抗拒,更會將仇恨心理傳播各地。


製造「硬人質」不但為了製造敵人、激化衝突,目的還包括對受害民族產生遺傳作用,所以以幼童為「硬人質」,傳訊效果更「佳」。如此深沉的計算,理性得教人不寒而慄。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