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3日星期五

布殊死亡之吻

俄羅斯人質危機懸疑未決,正義的朋友布殊立刻致電普京,承諾美國會「提供任何援助」力挺俄羅斯。這個親切的外交照會已經是第三集:第一集是911事件後,普京全力支持美國反恐,布殊投桃報李,把車臣叛軍「鑑定」為恐怖分子;續集是2002年的莫斯科歌劇院人質事件,布殊又率先表示願意「提供任何援助」。

根據國際外交慣例,一個國家口頭聲援盟國的外交行動乃司空見慣,例如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前陷於半孤立,便召集一眾太平洋小島國充塞「志願者同盟」。但是一個國家向別國內亂提供「義助」,歷來只有兩個可能:一是發生內亂的國家弱不禁風,必須依賴鄰國「平暴」;二是內亂的源頭明顯勾結外國勢力,嫌疑分子為免瓜田李下,所以率先表態。美國的「義助」不屬於上述兩類,對俄羅斯這個前超級大國而言未免意含諷刺,背後更暗藏逐步收縮的圍堵政策。

科索沃戰爭後,俄羅斯本土的第三防線---東歐前鐵幕---已經淪陷。911後,俄羅斯反恐換來的是第二防線---獨聯體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變成美國基地,特別是烏玆別克「暴君」沙林莫夫掉轉槍頭親美,更令俄羅斯喪失中亞新興資源的最後優勢。莫斯科人質事件後,美國直接對車臣叛軍的氣焰「表示關心」,又藉此深入車臣邊境的格魯吉亞,短短兩年便把格國訓練成親西方嘍囉。

這次布殊又發出死亡之吻,溫故知新,可見俄羅斯第一防線(國內加盟共和國)已面臨衝擊,實在相當有層遞效果,也說明中俄學者在911後認為美國的「反恐外交」和「地緣外交」具有互斥作用,只是不美麗的誤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