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8日星期三

車臣問題的格魯吉亞元素

輿論視車臣問題為俄內政,卻忽略它已和格魯吉亞問題結成共生關係。

格魯吉亞控制中亞石油命脈,油管通向俄轄印古什共和國則有利於俄,通向土耳其則有利於西方。格國首任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擔任蘇聯外長期間便以親美著稱,他勉強讓格魯吉亞加入獨聯體,還是因為俄羅斯不肯撤走駐軍。莫斯科為令格國忌憚,公開支持搞獨立的三大分離力量---阿布哈茲、阿扎爾,以及要求與北奧塞梯(人質慘劇所在地)合併的南奧塞梯。

人質事件的涉嫌黑手巴薩耶夫有「俄版拉丹」之稱,不但形象模仿拉丹,同樣以長鬍子和害羞眼神吸引信眾,也和拉丹一樣受過敵人訓練:拉丹和中情局合作對付蘇聯,巴薩耶夫則受俄國特務資助,「協辦」阿布哈茲獨立運動。巴薩耶夫和俄軍決裂後,格魯吉亞黑白兩道居然都賣帳:格國叛軍希望車臣繼續是盟友,政府則希望俄羅斯抽掉境內駐軍對付車臣。

去年11月,格國發生「玫瑰革命」,總統被趕下台,美國教育出品的新總統薩卡什維利一面倒親美,肩負把高加索「格魯吉亞化」的使命。格魯吉亞對車臣問題「中立」,暗裏卻收容2000車臣叛軍,就是希望讓車臣拖垮俄羅斯的高加索勢力;人質事件前一周,薩卡什維利甚至警告「俄格戰爭」就在眼前。俄軍在區內的頭號敵人不是車臣內憂,而是後台強硬的格國外患,怎能全力反恐?

最微妙的是「格車兩禍」並無直接聯繫,理念南轅北轍,只是客觀上確是在互相掩護。普京的鎮壓既引來民族仇恨升溫的量變,又造成高加索勢力平衡的質變,成效比美國反恐更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