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

克里「博客外交」沙盤推演

美國國務卿克里訪華,中國媒體態度正面,惟獨克里和中國博客的會面,引起《環球時報》抨擊。其實,「博客外交」可能會對中美關係帶來深遠影響,香港的廣大網民也不能獨善其身。

克里在中國訪問只有短短兩日時間,卻要安排會見中國博客,自然不是為了與網友「網聚」,而是有其戰略目標。北京一直把互聯網列入重點「維穩」之戰場,認為那是西方傳播「普世價值」的突破口,而美國以往亦經常以網絡自由向中國施壓。

然而,自從發生斯諾登洩密事件之後,美國卻成了侵犯網絡自由的最大疑犯,連傳統盟友也大為不滿,也為中國提供了難得的公開人證物證。華府希望找回一些批評中國網絡維穩的人證,在未來談判桌上討價還價,自屬情理之內;特別是兩國已成立「中美網絡安全工作小組」,作為網絡外交的平台,可討論的數據,除了難以公開的黑客名單及對方的侵權記錄外,就是「網絡界」的民意。只要美國擁有一張清單,涵蓋來自中國網絡社區的投訴,便能於談判中打「民意牌」。

以「網聚」名義 增談判籌碼

中國對美國評論其國內事務一向反感,在北京眼中那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不過,中國博客公然向克里訴苦,要求美方向中國的網絡維穩政策施壓,並獲對方承諾「跟進」,北京卻是不容易高調嚴斥的,除了因為此刻的外交需要,亦多了一重技術原因:理論上,中國網民可以「美國網絡公司用家」這個身份,與美方政經領袖反映「商業問題」(例如在美國註冊了Facebook賬戶,於中國卻登陸不了網站)。這次博客提出美國公司疑似協助北京維穩,其實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合理化和美國的長期互動。

有意思的是,克里在北京選擇會見之博客,並非單純以網名行走江湖的互聯網評論員,同時也具備其他身份,像騰訊財經記者張賈龍,本身也是資深媒體人。

只要美國和這類擁有現實身份和網絡名氣的中國博客保持溝通,美方不難以「網聚」名義,切入評論中方其他人權問題,例如「關懷愛滋的網站被封」、「食品安全微博大V戶被滋擾」等。以北京的思維,恐怕難以容許這類「漏洞」出現。

而且克里「博客外交」的對象,也可包括香港。設想他或其他美國官員,甚至北京屢次批評的美方駐港總領事夏千福舉行「香港博客對談」,邀請香港網絡領袖的本尊會面,《文匯報》與《大公報》的反應不言而喻。

假如北京擔心美國未來的「博客外交」,又視香港為華府突破的盲點,會否擔心一些香港網絡領袖只維持網絡身份,亦難預料,因為網絡實名制,據說也是為了防止「外國勢力」:理論上,美國可建立一個虛擬身份,然後把他捧為有影響力的「大V戶」。起碼,北京有這樣的憂慮。

在二十一世紀,中美兩國圍繞互聯網的較量必會愈演愈烈,現在只是前哨戰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