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上台後,台灣連失4個「中華民國邦交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巴拿馬、多米尼加共和國、布基納法索,連同政府過渡期間斷交的岡比亞(The Gambia),北京有意令綠營管治的台灣邦交國「歸零」之心,毋庸置疑。
打壓護照 影響深遠
有台灣輿論認為,反正這些邦交國毫不重要,還要浪費台灣納稅人金錢供養,北京乾脆拿去,還可節省開支。又有「深綠」支持者認為,「中華民國」每少一個邦交國,就是朝「台獨」成功之路邁進一步云云。
還有可算是港台網絡主流意見的聲音認為,邦交國什麼的並不重要,看看中華民國護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哪個好用,才最重要。
這些觀點恐怕相當「阿Q」,因為北京的攻勢,絕不會止於奪取剩餘邦交國這樣沒有挑戰性的行為。對習近平政府而言,解決台灣問題可算是歷史賦予的責任,種種可能出現的舉措都已被研究多年。
當北京可以要求航空公司必須稱呼台灣為「中華台北」或「中國台灣」,成功限制持中華民國護照者進入聯合國總部,下一步是什麼,呼之欲出。
假如北京要求友好國家不要承認「中華民國護照」,只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放的「台胞證」,後果會怎樣?在國際關係,是否接受某本護照,和是否承認該政體並無必然關係:以「不被承認的國家」索馬里蘭(Somaliland)為例,雖然沒有國家和她建立外交關係,然而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卻承認索馬里蘭護照,容許持有這本護照的人入境。
但假如一國足夠強大,要求友好國家不能承認某本護照,卻純粹是力的較量。以蔡英文的「南進政策」為例,其實並沒有多少實惠供「南進」台商,台商在東南亞需要協助,往往只能找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東盟國家當中,柬埔寨已是北京附庸,經濟被徹底消化,假如北京從柬埔寨一類國家入手,對「中華民國護照」施壓,只要缺口一開,恐怕就有真正的雪崩效應。
另一個可能性是對台北駐非邦交國的官方代表進行打壓。目前這些代表多以「經濟文化代表處」、「辦事處」一類名目運作,作為實質上的「大使館」、「領事館」,獲得所在國給予若干外交權限。然而近年北京向多國施壓,讓這些「代表處」、「辦事處」不能懸掛中華民國國旗,也不能「以中華民國」命名,只能稱「台北」。這似乎只是開端,下一步可能是令台灣駐外代表不能享有外交特權。
我們不妨參考「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的例子,這個「國家」全球只有土耳其一國承認,雖然也有在各國設立代表處,但普遍不被賦予外交權限;例如在美國,就只被當作商貿機構。當然,美國有《台灣關係法》,但其他國家的台灣代表處,能否長期獲得外交身份,卻是難說。
最大問題是,北京的部署嚴謹精準,台北方面,卻看不到任何策略回應。未來會怎樣,也無庸多言。
小詞典:中華民國邦交國
在馬英九時代,兩岸「外交休兵」,北京沒有爭取中華民國剩餘的邦交國,至2016年台灣大選前,邦交國數目維持在23;到了今天,只剩下18。這18國當中,除了梵蒂岡最重要,剩下只有一個人口過千萬(危地馬拉)、一個面積比日本大(巴拉圭)、一個具戰略價值(尼加拉瓜),其他都是迷你小國,包括斯威士蘭、薩爾瓦多、伯利茲、洪都拉斯、海地、聖基茨、聖盧西亞、聖雲仙、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圖瓦盧、帛琉、馬紹爾群島、瑙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