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是否完全開打,依然是未知之數,但中國近來的外交動作卻顯示蝴蝶效應已經發生:雖然一般相信特朗普只是開天索價、落地還錢,但一旦弄假成真,中美長期經濟對峙,難免成為其他國家反制「一帶一路」、反圍堵北京的藉口;於是,中國外交在過去個多月,幾乎是全面軟化。
北京調節與各國關係
首先是對北韓,北京本來對金正恩疑似暗殺金正男的舉動十分不滿,也一直無意安排峰會,直到美朝破冰前夕,習近平才接見了金正恩;但據說要安排回訪平壤,也要等待特朗普—金正恩峰會之後,可說已失去主動權。中國對北韓一旦失控、變成中美之間的緩衝國,其實充滿警惕,近來的密集訊息,正反映了這種情緒。但就是這樣,還是多番容忍,情緒可見一斑。
在兩韓峰會的同時,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同樣舉行破冰大會,雖然國際報道不及前者,但在印度的討論鋪天蓋地,因為這是兩國爆發邊境衝突以來的最高層接觸,而且姿態異常友好。
印度作為不支持「一帶一路」的週邊大國,雖然和中國另有不少經濟整合項目,但無論是和日本的戰略合作、還是在中國邊境的軍事部署,都令莫迪本來已經進了中國「敵人名單」。現在雙方把矛盾按下不表,強調向前看,似乎也是為了一旦中美貿易戰開打,令北京有足夠迴旋空間。
還有中國「宿敵」日本,一直負責鞏固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愛國思潮,習近平過往即使遇見安倍,也只會勉強握手,表情流露的訊息,溢於言表。但現在習近平和安倍不但通電表示友好,李克強訪日也會落實一個溝通機制,內地據說也會檢討「抗日神劇」的出現頻率,雖然只是形式主義,但起碼說明北京希望(暫時)改善對日關係,以免被一整個美國盟友圈圍堵。
由此可見,北京的外交彈性是足夠的,特別是在不可測性出現時,絕對有足夠柔軟度調節和各國的關係,以免腹背受敵。這也是從俄羅斯外交得到的教訓:普京雖然強勢,但自從兼併克里米亞,受到西方各國制裁,和歐美關係就未改善過,在可見將來,也不見得有改善空間。反而是中國,雖然經濟崛起後越來越強勢,「銳實力」也被國際社會批評,但其實和各國的雙邊關係尚算不俗。
特朗普有見及此,自然知道貿易戰的潛在威力,不但在於對中國經濟、貿易的實質影響,還在於可能引起的連鎖效應。作為一個生意人,這些潛在效應,都是美國的談判資本,除了由中國「賠償」五百億、加碼到一千億、加碼到二千億的開價,中國的週邊關係,也已經成了美國籌碼之一。相反貿易戰一旦開打,北京卻是沒有多大本錢,影響到美國的根本外交,除非能和歐盟等連成一線,挑戰美國保護主義。目前中國和個別「志同道合」的歐洲國家也希望這樣合作,例如匈牙利,但說到歐盟全體,就遙不可及了。
小詞典:中日海空聯絡機制
2018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據報導雙方將會就東海主權爭議,包括釣魚台問題、東海油田問題等,建立一個「海空聯絡機制」,避免擦槍走火的誤會,也作為雙方危機管理的防範機制,但相信不會觸及具體敏感議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