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特朗普得和平獎? 1973年和平獎的啟示

特朗普、金正恩、文在寅等因為「成功化解」朝鮮半島核危機,成為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熱門團隊,但潑冷水的人也有不少,並不時舉出1973年的和平獎為殷鑑。單是這故事,筆者近來就聽好幾個不同外交官說過。

北越能打響如意算盤

1973年正值越戰高潮,當時戰況膠着,全球反戰呼聲強大,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北越外交官黎德壽因為簽署《巴黎和平協約》(Paris Peace Accords),獲得了當年和平獎。根據協議,美軍自願從越南撤走,令越戰有望終止,但究竟是怎樣「終止」,雙方卻有截然不同的認知:美國將之演繹為「南北和平之路」,北越則視之為掃除攻佔南方的最後障礙。

獎項公布後,反戰者強烈抨擊,右翼亦十分不滿,因為這無異於讓南越向北越投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兩名成員因此辭職,黎德壽則以戰爭未結束為由拒絕領獎。意氣風發的只有一人,就是代表美國領功的基辛格。

當年黎德壽的角色,與今日的金正恩有着有趣的可比之處。他是時任北越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的左右手,當時黎筍、黎德壽力主升級戰事,把泥足深陷的美軍趕出南越,盡快武力統一越南;反而是越南國父胡志明、自居胡志明接班人的武元甲等一派反對,主張與南越和美國打長期消耗戰。黎筍當時已大權在握,他要的是全面勝利,包括內部權力鬥爭的勝利,而不是談判桌上討價還價。

1968年的農曆新年攻勢,正是「二黎」的代表作。當時中蘇交惡,雙方爭相援助北越,雖然農曆新年攻勢死傷慘重,估計有4萬至5萬人陣亡,但美軍也有2500人戰死,與時任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宣稱的「北越節節敗退」有很大出入。戰役的慘況震撼美國,輿論不再相信美軍能在短時間內擊敗越共,反戰情緒急速擴散,詹森迫不得已,停止轟炸北越,並展開談判,稍後甚至放棄競選連任,證明北越的如意算盤順利打響。

信奉現實主義的尼克遜繼任總統後,明白戰爭已不可為,在就職典禮已聲言「我們陷入戰爭,需要和平⋯⋯我們陷入分裂,需要團結」,開始頂住國內外壓力,與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河內政府談判。黎德壽身為河內談判代表,看準美國要盡快抽身,沒有絲毫退讓,還同步和國內領導商議終極解放南越之戰,半點和平誠意也沒有。美國撤軍、二人獲獎後,還有數十萬士兵的南越兵敗如山倒,短短兩年後的1975年,河內政府終於武力統一越南,越戰結束。

諾貝爾委員會急不及待將和平獎頒給「戰爭終結者」,是回應當時世界反戰潮流,但對南越而言,這卻是對「侵略戰爭」的加持。南韓鷹派十分擔心歷史重演:和平獎被金正恩奪去,然後北韓還要「解放」南韓,美國則輕易解除了自己的區域責任,還以「和平獎」蒙混過去。黎德壽拒絕領和平獎,總算比奧巴馬有自知之明,但如過金正恩、特朗普「團隊」真的獲獎,又會否卻之不恭?

小詞典:「兩面基辛格」

基辛格作為美國外交元老、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既有促進和平的一面,也有加持獨裁的一面。他促成美國從越南撤軍、中美關係破冰,在共產主義陣營享有聲望,在今天的中國、越南依然吃得開。但與此同時,卻因為策劃推翻智利左翼民選總統阿連德的軍事政變等事,在拉丁美洲聲名狼藉,乃至被個別政權提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