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

比利時前鋒盧卡古的剛果故事

「歐洲紅魔」比利時進入足球黃金時代,繼1986年後再次殺入4強,而關於比利時的「足球革命」和近年的新青訓政策,筆者早前已曾分享。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比利時陣中的入籍兵或新移民後裔,大放異彩的前鋒「新魔獸」盧卡古(Romelu Lukaku),就是箇中代表。

家鄉淵源被放大

盧卡古形象粗獷,其實在球場上有勇有謀,懂得法、荷、英、西、葡、德、剛果7國語言,在國家隊的角色,比起在曼聯被賦予的簡單任務立體得多。他雖然在比利時出生,但經常被視為「剛果人」,因為他的父親不但是來自剛果的新移民,還是代表扎伊爾(剛果前稱)的足球國腳。

不過,盧卡古對這樣的身份認同頗不是味兒,曾說每當表現出色,就被認同為「真.比利時人」,惟每有失準,剛果淵源就會被放大。據說他加盟曼聯時,違背了剛果傳統巫師的意見,大概也是顯示「自決」的一面。

盧卡古的父親從剛果來到比利時,「是為了愛,還是責任」?表面上,兩者都不是,只是為了自己的事業。他早年効力國內球會,然後到鄰國科特迪瓦,再下一站就是比利時的低組別球隊,時為1990年。

在比利時,盧卡古的父親並未踢出名堂,一家人生活得甚為儉樸,盧卡古的童年回憶,充滿窮家新移民的印記。

然而在事業以外,不少剛果人都是在1990年開始離開本國,這並非偶然,因為這是剛果政治的分水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統治扎伊爾的強人蒙博托(Mobutu Sese Seko)一度是冷戰「不結盟運動」風雲人物,坐擁國內龐大資源自肥之餘,不斷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遊走,而基本上傾向西方,因此無論多麼獨裁貪腐,政權都獲美國、前宗主國比利時、法語區盟主法國等加持。但冷戰結束前夕,西方的非洲政策出現大逆轉,由於不再需要顧慮蘇聯,加速把非洲融入全球化進程,變成重中之重,各大國開始要求那些非洲獨裁者搞民主化、自由市場經濟,否則不再給予援助。

蒙博托在剛果的管治,本就充滿內憂外患,在萬般不願意下,被逼在1990年宣佈「改革開放」,解除黨禁,開始市場經濟改革。但剛果人民都知道,這位獨裁者是不會自願下台的,政權開始鬆動,反對派一出現,敵對武裝必然死灰復燃,既得利益以外的民族,也會聯絡虎視眈眈的「外國勢力」。盧卡古的父親那時候離開,就再也沒有回剛果長住;比利時國家隊另有一位剛果裔球員Christian Benteke,目前也效力英超球會(這次沒有入選世界盃最後名單),他在2歲隨同家人移民比利時,時為1993年,也就是內戰已經爆發之際。

至於為什麼是比利時,自然和比利時殖民剛果的歷史有關。雖然比利時的早年管治極其殘暴,但慢慢還是有少數剛果人向上流動,或因為經商等原因,到比利時落地生根。Benteke一家可以逃離剛果,因為有在比利時紮根的叔叔接濟;盧卡古的父親選擇比利時球會,與當地已存在的剛果新移民聚居地也不無關係。盧卡古成為比利時黃金一代的領袖,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特殊結晶;他的表現優劣,對新移民在比利時的接受程度,更有直接影響。

小詞典:蒙博托(Mobutu Sésé Seko Kuku Ngbendu wa Za Banga, 1930-1997)

前扎伊爾總統,1965-1997年在位,前後32年。早年擔任軍警,後加入革命政黨,成為剛果獨立領袖盧蒙巴的助手,獨立後擔任總司令,然後出賣盧蒙巴奪權。掌權後早年政績不俗,中期開始百病叢生,開始以民族主義政策和鐵腕手法維持局面,1990年被逼進行民主化,1997年被老對手卡比拉家族推翻,不久病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