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

「中式顏色革命」 之蒙古回歸實驗

北京經常批評「美國霸權主義」利用民主自由包裝野心,無論是伊拉克式軍事干預還是中亞顏色革命,都是「粗暴干涉內政」。近月內地某學府討論區流傳一份《蒙古回歸中國計劃書》,從蒙古國會第43次有議員要求和中國合併談起,建議搞一場「類顏色革命」,內容普羅大眾都能明白,背後則以兩個新興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為基礎,一反中國不懂用西方話語反西方的常態,值得詳讀。

安德森的「想象共同體」理論

根據計劃書,中國應為蒙古回歸作下列準備:

一、 建立蒙古大學,讓蒙古學生免費入學,培養親華的蒙古少壯派,「何况蒙古只有250萬人」,要顛覆很容易;

二、 鼓勵中蒙人民和親;

三、 加強經濟交流與援助,形成蒙古經濟對中國和人民幣的依賴,並以2004年雪災襲蒙而內蒙損失遠低於外蒙的例子,樹立內蒙為「進步樣板」引誘外蒙回歸……

計劃似乎和歷代同化無甚差別,但其實它並非單要將蒙古融入中國,而是要重新定義何謂「蒙古民族主義」,也就是希望下一代蒙古人在強調獨立自主的同時,尊重「蒙古民族源自中國」的「客觀事實」,製造「新蒙古人」。如此定義頗為符合英國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的基本論據。這本書認為近代的新獨立國家鼓吹的民族主義,屬於「第四波」民族主義運動,不過是歐洲民族主義的「盜版」、後殖民建立身分的「現代想像」。這些偽民族的想像,往往只能和個人最無可選擇的事物(例如出身地、膚色、語言等)有關。似乎蒙古回歸報告的作者相信現在的蒙古民族主義根本是近代人為想像,根基不牢固,才有信心建構親華的「新蒙古想像」。否則假如對象是印度,由於當地民族主義並不屬於「想像共同體」實例,中國就是以同樣方式搞同化也不會奏效。

國際建構主義的中國應用

與此同時,回歸計劃又提出下列宣傳程序來爭取國際輿論:

一、中蒙是兄弟關係,中國將給蒙古以最無私的幫助建立最純潔的友誼;

二、中國派遣優秀人才幫助蒙古進行現代化改造;

三、中國永遠支持蒙古宗教自由的願望;

四、中國支持蒙古國會提出的「回歸中國全民公投」,因為這是民主自由的最佳體現;

五、最後強調蒙古是中國內政。

上述程序關鍵是先按美國制訂的普世價值,強調雙邊關係、現代化改革、民主自由,接着才鼓動親華力量根據上述普世原則進行「回歸公投」,完成一場中式顏色革命,不像對台灣那樣先宣示國家「自古以來」的主權。如此一來幾乎就是美國的玩法:當年冷戰終結,就和這類建構主義取得話語權息息相關。今天居然有中國愛國精英照辦煮碗,憑普世價值建構蒙古變天的國際輿論,不知美國人應說孺子可教,還是哭笑不得?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6年10月21日星期六

南非放棄核武可應用於北韓?

當北韓根據新現實主義教科書演繹擁有核武的理據,各國則強烈要求金正日重回談判桌,甚至建議它主動放棄核武云云。主權國家主動放棄核武的案例並非沒有,除了向俄羅斯交回核武的白俄、烏克蘭和哈薩克,曾擁有六枚半核彈的南非也在自動繳械之列,被學者嘉許為無核化的「南非協商模型」。南非無核化後似乎國力無損,地區和平也得到改善——不過還是有後遺症的,而且長遠而言對世界的影響尚未可知。今天的北韓,不可能沒有參考。

南非的「核威脅三階段論」

南非在二戰時已探測出世界第三大鈾礦,生產核武可算得天獨厚。當然,不少非洲國家都有鈾,西非尼日爾即為其一﹕美國為「證明」伊拉克擁有核裝備也拉尼日爾下水,建構了兩者的邪惡交往。無人相信尼日爾有製造核武的能力,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白人政權卻有此技術,因為它像以色列那樣,一直得西方暗中支援,開發過程幾乎毫無難道﹕1978年決定核化,一年後就成功核試。

南非生產核武又是新現實主義的範例。當時蘇聯支持的南非鄰國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相繼革命成功,南非佔領的納米比亞可能被共產勢力攻陷,國內黑人又走暴力路線,令南非白人認為核武對安內攘外都是秘密武器,並將核威脅過程分為三階段﹕

一、既不承認、又不否認擁有核武﹔

二、受到攻擊時,主動向西方透露擁有核武,以此勒索它們以常規武器援手﹔

三、若西方拒絕,則高調核試來宣示捍衛主權的決心。

此外據說還有第四階段,即宣布國家擁有可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以示其核威脅足以擴大至其他地區。而金正日也是在西方壓迫、勒索傳統盟國(中俄)不遂的情况下,「高調核試來宣示捍衛主權的決心」。

棄核掌聲的背後

後來冷戰終結,非洲南部小冷戰亦緩和,核震懾被看作不恰當投資。加上白人不願未來的黑人政府獲得核武,西方又擔心「黑核」是噩夢的開端,所以末代白人總統德克勒克毅然宣布自我銷毁所有核武(這也是他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主因之一)。想不到自此南非核科學家和國際走私市場合流,兜搭上巴基斯坦核武之父卡迪爾汗,一同經營核黑市,令世界不可測性加大,而這是南非白人掌控核武時不可能出現的,正如金正日的北韓亦不大可能走私核武予恐怖分子。何况南非在今天的多元文化包裝以外,白人和黑人極端民族主義者都支持恢復核試,這又為政權內部增添變數。

更甚的是按新現實主義邏輯,非洲實現了無核化,穩定卻更難,因為南非失去一言九鼎的力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又未有定案(反愛滋﹖經濟﹖文化﹖反霸﹖),利比亞、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埃及,乃至剛果都在爭奪對非盟的主導權,這又是一個混沌。從中可見,要求北韓放棄核武固然不設實際,就是站在地區和平立場,這亦不是唯一的鐵律。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6年10月14日星期六

北韓核試 與華爾茲主義

北韓核試後,有評論認為國際均勢出現新變數。其實金正日政權的不可測性和騎呢性雖然眾所周知,但北韓不是蓋達,好歹是主權國家,也要受主權國家規範約束。對這題目的研究,以往被新現實主義(neo- realism)學派壟斷。它的奠基人華爾茲(Kenneth Waltz)是國際關係奠堂級權威,曾在1981年發表題為《核武器傳播﹕愈多可能愈好》的論文,引起廣泛爭議,論點至今不改,引證北韓,亦有參考價值。

核武緩慢擴散有利國際穩定﹖

華爾茲出道前,「舊現實主義」相信牟取最大利益是主權國家綱領,以戰前各國為研究對象。華爾茲則提出國家不過是為了牟取最大安全、而不是無限擴張版圖或利益,並以冷戰均勢為案例。北韓宣傳主體思想、搞武器增值,就是典型的擴大安全、而不是利益的華爾茲行為。

為何更多國家獲得核武器可能對穩定有利﹖據大師所言,核武「橫向擴散」的速度相當緩慢,但各國都希望得到這資源,國際秩序就得以固化在這個緩慢的競賽,出現其他不可測危機的機會就會減少。換句話說,假如各國一年一國接踵獲得核武、又能大量增加核武數目,這擴散速度才會改變國際秩序﹔假如根本不可能有新國家獲得核武,國際格局又必會出現新遊戲,否則各國就沒有目標奮鬥。唯有每十年出現一個新核國,世界得以維持均勢,又容許其他國家慢慢崛起,和平就得以落實,所以北韓核試也是延續舊體系而已。

核武令國家更有責任﹖

華爾茲認為新核國將變得更有責任,因為它們明白僅有的核武只能構成震懾,而不能應付一旦出現核戰的第二波攻擊。核武能協助這些國家增加守土本錢,但不能為它們得到霸權。今日北韓和剛獲核武時的中國、巴基斯坦、南非白人政權一樣,都不是民主國家、都有狂人蹤迹,但這並不代表它們的核武特別瘋狂。以巴基斯坦為例,假如它以常規武器處理克什米爾衝突,第三國關注的機會微乎其微 ﹔但動用核武,則肯定惹來國際干涉。核武的存在,反而令這類非民主國家的外交政策更趨精緻,對主動出擊更趨謹慎。它們的領袖比民選領袖有更大的不安全感,備而不用的形式核武對它們最有利。

當然,新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國際社會屬於無政府狀態,那樣核和平才奏效。各國更擔心的是非主權國家獲得核武技術,那樣國際格局既被扭轉,又不會令這些組織受責任規範。這解釋了何以巴基斯坦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幕後黑手,但從未想過將核武移交予可能變成非國家個體的塔利班。假如核武落入塔利班盟友蓋達手中,這對所有主權國家都是挑戰,巴基斯坦辛辛苦苦通過核武擴大的國家安全,也就不再存在。北韓核試也好、下個核武國家出現也好,都不同蓋達核試,整個國際形勢並無改變,而且一切緊跟舊舞步,還會更難改變,這正是華爾茲主義一廂情願的未來華爾茲。

2006年10月8日星期日

乍德湖之死-戈爾電影的超限閱讀

【咫尺地球】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脫離政壇糟粕,明智地從良為環保先鋒,逐漸受各國吹捧,其紀錄片《絕望真相》難得叫好叫座。電影引用非洲乍德湖大幅萎縮來論證全球氣候變暖的禍害,是最具啟發性的例子之一。啟發不在環境議題本身,而在於一個逆向邏輯﹕既然自然景觀能在一代人的時間(而不是一千年)迅速改變,反過來說野心家為了政治原因,同樣可以假手自然。

聯合國的「水資源戰」預言

乍德湖原名「乍德海」,在古埃及時代還是黑海、裏海那樣的內陸海,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比日本還要大。在冷戰時代,它萎縮至2.5萬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以色列。到了21世紀,剩下的只有1500平方公里,比香港也大不了多少。趨勢如此驚人,簡單一句戈爾式「氣候變暖」自然不足以解釋全局,因它也和非殖化進程息息相關。

乍德湖原來連接四國﹕乍德、尼日利亞、尼日爾、喀麥隆。四國獨立前分別是英法殖民地,殖民政府只是掠奪天然資源,卻沒有濫用湖水。四國獨立後,都利用乍德湖支援國內大規模灌溉系統,它們內部又叛軍林立,都在爭奪水源,乍德湖就變成零和遊戲的犧牲品。時至今日,除乍德以外,和其餘三國接壤的乍德湖差不多已全部變成沼澤。

聯合國的《世界水發展報告》和前秘書長非洲人加里都曾預言﹕爭奪水源將成為未來戰爭主因。乍德過分開採立國之本乍德湖(「乍德」原意就是「湖」),和大量蘇丹達爾富爾難民逃到南乍德息息相關﹔而整場達爾富爾內戰,又是當地水源缺乏的後遺症。一切循環孽報,似已開始。

解放軍將領的「生態戰」

別以為生態環境戰是狂人奇想。二戰期間,連貌似理性的蔣介石也決定打開黃河堤壩缺口,希望延緩日軍攻勢,怎料一發不可收拾,令整條黃河改道,造成大水災,死了數十萬人,就是爛透的生態戰典型。911後,解放軍將領喬良、王灀穗合著的《超限戰》在美國軍部風靡一時,內裏將生態戰列為「新恐怖戰」一環,定義是「運用現代技術對河流、海洋、地殼、極地冰蓋、大氣環流和臭氧層的自然狀態施以影響,通過改變降水、氣溫、大氣成分、海平面高度、日照及引起地震等辦法破壞地球物理環境或另造區域生態」,確是相當恐怖。

問題是從乍德湖案例可見,就是沒有「現代技術」,連非洲國家也有能力消滅一個大湖,從而影響鄰國﹔拉登假如懂得襲擊格陵蘭,加速冰川融化,來一場水淹美加七軍,「效益」必然比911更大。美國設立國土安全部以來,說是將反天災和反人禍合二為一,客觀來說反人禍的成效不差,反天災從去年Katrina(卡特里娜)風災所見就適得其反。至於對天災人禍一體化的生態戰防禦,似乎還是當巴斯光年看待,甚至要翻譯解放軍著作自醒,這行為本身就教內地專家噴飯。

2006年10月1日星期日

「足球黑奴」政治與全球化一條龍

【咫尺地球】英國足總爆出領隊買賣球員收受回佣醜聞,喀麥隆球星伊度奧成為歐洲足球先生大熱候選人。兩則似是互不相干的體育新聞,其實同屬一個可被稱為「足球黑奴」的宏觀體系。

《超級女聲》摩洛哥足球版

「足球黑奴」是歐洲新名詞,泛指由第三世界入口的廉價球童,其中有潛質又幸運的可能受大球會青睞、甚至成為世界球星,絕大多數卻流落街頭,被「叮」過程每遇上戀童班主,親人還以為是青雲路。這現象不斷惡化,固然與全球化人口、資本流動有關,也和「中介人」邊際利潤奇高的職業有關,但還有其他被忽視的既得利益者,依附這體系而生。

當年黑奴貿易全賴本土經紀才能成事,最踴躍輸出同胞到海外為奴的是加納阿散蒂土王,因為他認為輸出鄰近黑人,也是鞏固政權的方式。時至今日,球童顯示天分也要經過包裝,窮國國內的培訓學校、地區球探,像當年的阿散蒂土王,已包辦人口買賣遊戲的首部分。球童發掘成為社會風氣後,甚至連這個發掘過程也變成《超級女聲》一類娛樂。例如摩洛哥國營電視台推出名叫《黃金足》的節目,在全國各地轉播,內容就是在海邊發掘球童,好將他們賣到歐洲。

雖然一些官員(像曾任體育部長的球王比利)曾立例禁止出售未成年球員到海外,但每當窮國國家隊揚威,元首都大肆鼓動廉價民族主義,認為韋亞、伊度奧、簡奴都是國民好榜樣。除了擁有土產球星這份虛榮,各國出口球童的盤算,也和菲律賓出口菲傭相差無幾,那就是靠他們帶回外匯,並減低人口壓力,為低教育的一群找出路。

期待艾巴莫域又一蝴蝶效應﹖


球童無依無靠,不是成為流氓就是任人魚肉,自然成為地下勢力的新血。這些「前運動員」新血,又和黑幫另一新血「後運動員」合流﹕由於盛產舉重手的中、東歐國家缺乏退役配套,運動員宣布歸隱,往往變成社團打手。

要打破惡性循環,也許還是要用回資本主義的手段。以俄籍車路士班主艾巴莫域為例,由於他投資足球是為了洗黑錢和形象建構,以應付國內政潮,他的思路就和同行明顯不同。例如他並非單單收購球員,而是乾脆收購南美小球會來訓練球員,只把少數通過測試的引進歐陸,剩下的還可以打次一等聯賽,無形中取代了地區球探的角色,又比足球學校多做一步。他雖然不理會大牌球星在車路士被淘汰的問題,卻願提供綜合教育予球童,讓被淘汰的一群不會敗壞名聲。當他在全球建立支部以證明自己的跨國身分,他旗下的足球基地就成了一個整體。這類體系又是新的「非國家個體」(NSA),足以降低足球商業各層transaction cost(交易開支),不少大球會已加以仿效。只是恐怕制度未成,「足球黑奴」暴動已在歐洲出現。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