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9日星期二

薩達姆猶如晚清政權

伊拉克農民擊落阿帕奇,巴格達萬人空巷追捕美軍,專家表示「伊軍士氣高漲」,十日後,伊拉克商販親吻布殊玉照,巴格達萬人空巷搶掠,專家表示「薩達姆盡失民心」。這樣的反高潮,一招了太少了。

既然農民與商販可能是特約演員,專家也是特約孔明,兩大萬人空巷雖然大異其趣,卻可能代表兩條巷都是真軍。這樣,才足以為反高潮析讀:

薩達姆和布殊同為伊人所鄙,卻能前後銜接主宰伊國,已說明伊拉克各地的親美和親薩派都不是主流派系:海灣戰後,薩達姆為減少制裁下的中央負擔,以權換勢,已下放權力予地方豪強。美伊戰爭爆發,薩達姆公開「呼籲」部落領袖抗敵,便是最外露的外強中乾──一如晚清對外戰爭需要各省督軍通電支持,強枝弱幹,一電瞭然。

所以美伊戰爭並非「布薩家族戰」或「美回文明衝突」,只是伊拉克地方勢力的內心戰,如何逼對美薩雙方都藕斷絲連的豪強表態,便是戰爭關鍵,是為心理戰的病毒源頭。其實敵軍長驅直進,「愛國」軍閥大局為重,早有前科:像八國聯軍之役,李鴻章等督軍在聯軍恩威並施下簽訂《東南互補條約》,保持中立,還被慈禧嘉許「老成謀國」。後薩達姆政權,實無異於晚清。

「軍閥化」後的薩達姆

薩達姆權力下放,也無可奈何地淪為大軍閥。他在海灣戰前原是正牌元首,領導的復興黨提倡阿拉伯民族主義,揚棄激進回教,在中東別樹一幟。可惜戰後其「阿拉伯共主」地位破產,唯有訴諸天道,連國旗也加上「真神偉大」,卻兩面不討好,最後只能靠地方領袖充斥場面。軍閥與國家元首不同之處,在於元首的權力來源並不純靠軍力。若然薩達姆依然有元首自信,便應相信即使全軍覆沒,亦無礙於其政治威望。可惜其明自知,不過是利益同盟首領,軍力一滅,則軍閥地位也不保。所以化整為零也好、空城計也好,薩達姆都是以軍閥而非元首身分考慮,希望嫡系軍隊音容永在。

然而反高潮來臨,也全靠伊拉克人未有出現八年抗戰精神。這無關愛國,卻應該由宏觀歷史析讀。中國抗戰前的國勢是上揚的,國民黨現代化,夜上海小陽春,令民生、反侵略與保衛政權構成「同心圓」,沒有國,哪有家,抗戰向心力相對鞏固。伊拉克國勢卻在下挫中:一流基建被戰爭毀盡,經濟崩潰,沒有國,才有家,民生、反侵略與保衛政權結成「異心圓」,各方對抗戰的向心力相對薄弱,令地方豪強成為異心圓之間的共同中介,反高潮早已醞釀。

這樣的「晚清式」國家尚且名列邪惡軸心,不是因為美國情報失準,就是因為美國情報太準。如此機關算盡,只怕前戲尚未結束,高潮仍需努力。

2003年4月21日星期一

伊拉克並非戰爭目標?

媒體導演了美伊戰爭肥皂劇,劇本卻有三大盲點:一是對西線戰場上前駐德美軍的忽視;二是對俄軍進駐黑海的忽視;三是對回教志願軍援伊的忽視。三大陰謀論因而應運出籠,然而它們只是陰謀嗎?

三大陰謀論

一是「美國陰謀論」,以王建等內地學者為發言人,指美軍的對象不是「泡沫化」的薩達姆,而是歐盟。拉攏「新歐洲」、孤立「老歐洲」,不過是對歐盟的表層打擊,搞垮歐洲經濟才一擊即中。方法一為打擊歐元:出兵勾銷薩達姆以歐元取代美元為石油交易單位的「創舉」。方法二為通過延長和擴大戰爭,癱瘓中東石油業,耗盡歐洲的三個月石油儲備,令其經濟崩潰;隱形美軍密集西線就是為了「順道」攻擊敘利亞,徹底壟斷中東油管。

二是「歐洲陰謀論」,以美國媒體為發言人,認為法、德、俄反戰是既要殖民伊拉克、而又要獨立於美國的妙法。若三國加入聯軍,戰後分贓便得獨尊布殊;打著和平旗號,卻只需派出象徵式部隊,便能多快好省地奪取超出象徵式的油田。法國「防化部隊」已前往科威特,俄國海軍更已進駐黑海,力求在關鍵時刻露面,一如在科索沃戰爭最後關頭空降貝爾格來德,正是無間無道、盜外有盜。

三是「阿拉伯陰謀論」,以拉姆斯菲爾德等鷹派為發言人,認為薩達姆除了與拉丹藕斷絲連,還勾引回教徒參加聖戰,企圖令志願軍「聖戰士(mujahideen)化」。其標本為80年代的阿富汗反蘇戰爭:其時喀布爾成為回教各派社交大會,培養出拉丹、塔利班等優秀同志;安排志願軍到伊拉克的外國勢力,亦一如暗中支持聖戰士的各國般「低調」。志願軍接受伊拉克訓練和化武後,亦大有可能化整為零,擴散全球。

第三/第四次世界大戰?

三大陰謀大異其趣,卻有一大共性:就是都認為伊拉克並非戰爭目標,真實戰場將被擴大──最小擴至伊朗和敘利亞等「邪惡國家」,最大擴至全球。美、俄、歐、敘、兩伊的戰後互動,事實上與上述陰謀完全吻合。俄羅斯社會學家季諾維也夫在《國際先驅論壇報》表示,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從冷戰變熱戰的開端;前美國中央情報局長James Woolsey乾脆認為這是美蘇較勁後的「第四次世界大戰」,對手除了包括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和拉丹等「法西斯恐怖分子」和「激進回教恐怖分子」,還有埃及、沙特等「潛藏變色龍」。

所以世人得見的攻防、死傷、主戰與反戰,都只是肥皂劇的肥皂,泡沫散後的擴大戰爭,才是國王的新衣。在美伊戰場,巴格達攻防戰只有戰術意義,沒有戰略意義,在全球戰場,美伊之戰也只有戰術意義,沒有戰略意義。幸運的是,它們只是陰謀論,不幸的是,陰謀已一天比一天接近現實。

2003年4月9日星期三

伊臨時政府屬劣質模式

美國官員近日一改口風,表示即使伊拉克邪惡領袖人贓未獲,也能宣布勝利。就是說即使薩達姆天天露面、巴格達尚待「解放」,正義的朋友也能另起爐灶組織臨時政府,令薩家政權木強則折,自動陰乾。

然而侵略軍瓦解敵人,有三款爐灶選擇,美國選的卻是劣貨。

若薩達姆風繼續吹,復興黨不忍遠離,新爐灶沒有誰共鳴,布殊何以如此不顧一切?

侵略軍的三款爐灶

三款爐灶的上乘為「維希模型 (Vichy Model)」。二戰時,德軍攻佔巴黎,扶植法國一戰英雄貝當元帥在維希成立新政府。貝當具全國聲望,能控制殘餘法軍,極右思想亦有市場,戰後被清算的維希分子便達百萬之多,所以爐灶有軍事政治基礎,能分化敵人,亦能控制局勢,甚至被視為合法更迭。去年出籠的阿富汗臨時政府便屬上乘:由於美國瓦解了塔利班與普什圖族的共生關係,爐灶既有普什圖政治基礎,亦包含北方聯盟軍隊,才能至今勉力支撐。

中乘為「汪精衛模型」。日本軍國主義者稱許汪精衛為「支那一流人物」,慫恿其另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對著幹,就是希望以其聲望迷惑宿命論者,接受日本侵華的既定事實。汪政權雖然只有局部政治本錢,軍事上不能運作,也一度動搖重慶國本,算是皇軍得意之作。

下乘為「科威特模型」。 13 年前伊拉克吞併科威特,曾經成立「科威特共和國」,宣稱這是一場「革命」。然而「革命者」由伊拉克人包辦,政治軍事基礎一應俱無,明顯為掠奪前戲,不但不能分化敵人,反而令敵愾更同仇,不但不能爭取科威特反王室力量,反而似一道侵略宣言。

如今復興黨和伊拉克的共生關係依然,武裝庫爾德人和什葉派回教徒不獲信任,反對派領袖拒絕成為「伊奸」,只因布殊易地而處,早已選擇宿敵的科威特模型。然而,若臨時政府的 23 個部門果由美籍首長分贓、巴格達市長由女鷹派芭芭拉博廷跑出、石油部長由布殊世交蜆殼大亨投得,這樣的爐灶就算由聯合國授權開張,對薩氏餘孽算是打擊還是沖喜?

「鐵三角」更需要爐灶

美國若急忙把一眾嘍囉推出幕前,怕是項莊舞劍,這場舞劍,則只能由國內「行政─軍事─工業鐵三角」導演。當股市需要戲劇性波動,這含欺騙性的利好消息便能興波,布殊在外交舞台能向歐洲開天殺價,五角大樓亦能粉飾戰果。普美歡騰,足以抵消爐灶在戰場的反效。

開戰以來,美軍聲勢時而破竹時而慘淡,外交時張時馳,股市時牛時熊,一切卻全是在十數天內反覆出現。是戰場如此具戲劇性,還是本土「鐵三角」需要戲劇性的戰場?另起爐灶的壓軸戲是在戰場上映、還是在大後方同場加映?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只怕旁觀者迷、當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