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香港頭條的國際三人行

【咫尺地球】曾幾何時,據說香港報章頭條常由國際新聞主導,直到近十多年風氣大變,此調才不復再。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以外,國際新聞要登上香港頭版,恐怕十分困難。想不到踏入2009年,在短短1個月內,居然先後有1男2女3名國際人物登上香港報章頭條。他們是就職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過世的日本AV女優飯島愛,和在港傷人的津巴布韋穆加貝總統夫人。

奧巴馬飯島愛探究香港思潮

雖然不是所有報章都把他/她們放上頭條,但如此安排還是教人欣喜,因為這些報道嘗試突破國際和本土新聞的隔閡,讓讀者感受到一些港聞難以出現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卻對人性深處甚有啟發,和香港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例如「Change」這觀念,在香港政壇不知被談論了多久,但沒有奧巴馬,卻不可能全面在香港帶出世代交替的重要性。又如飯島愛「AV哲學化」的嘗試及其悲劇結局,其實在港一直有文化學者深入研究,但沒有藥引,卻難以超越小圈子討論。

當然,上述報道並不能算十分深入,畢竟傳媒現時未有合適版面,提供「全球在地視野」的整合評析。於是我們始終難以在報章知道奧巴馬精英之路的香港相應版本,儘管這才是奧巴馬的真正權力來源;亦不能通過飯島愛之死探討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角力,儘管這在香港正變得火熱。

穆加貝夫人催化國際視野

有人問﹕他們真的能應用在香港嗎?表面上,根據比較政治學,這些案例和香港之間具有太多不可比性,難以亦不應被直接比較。但在本土新聞愈來愈細碎化、「唐人街化」的前提下,唯有媒體工作者通過國際新聞,進一步拓展全球在地化的思維,才可能深化、廣化香港的論述層次,不可比的變成可比,也就得到學者諒解。眾所周知,新聞無形之手早已存在,但具有本土延伸性、貌似毫無殺傷力的國際新聞,卻足以成為「借外諷今」的手段,成為編者和讀者會心微笑的橋樑。對編輯而言,這總比純粹收風放風的挑戰為大。

穆加貝夫人在香港撒野的新聞,和隨之延伸的問題,正符合了上述要求。為什麼她的女兒選擇在香港城市大學讀書?為什麼她喜愛/只能在香港購物?為什麼她這麼憎恨英國記者?中國對她一家又持什麼態度?回歸前她常來香港嗎?在百分之二億通脹率的國家,夫人錢從何來?要是上述答案和香港的關係迂迴,那麼津巴布韋的荒誕政局源自後殖論述的事實,和它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濫觴,就對香港有直接參考價值。對此民主派可能得出「不宜過分推廣愛國教育」的結論,愛國人士可能得出「民主化會導致津巴布韋化」的警語,這不要緊。重要的是香港的思考土壤會隨之而生,國際視野也會得到紮根社區的空間。

遠離偽國際化編輯勇氣可嘉

有論者常說,既然香港由市場主導、既然市場賦予國際新聞愈來愈小的篇幅,香港也應順其自然,反正這裏沒有國際人才,國防外交是中央政府的事。這態度未免不負責任﹕沒有了國際視野和國際聯繫,只有被利用的硬件軟件,香港還是什麼?讓香港重返世界、遠離偽國際化的局面,離不開新聞、文化、學術工作者的持份。為此當我們看見奧巴馬、飯島愛、穆加貝夫人登上頭條,發現居然有編輯有如此勇氣和視野,怎不興奮?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梁羽生筆下的尼泊爾

【咫尺地球】梁羽生病逝,教人想起不少其他武俠小說沒有的特色。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將中國武俠小說的核心舞台拓展至尼泊爾——不是安排一兩個番邦高手參與中原武林角逐,而是把尼泊爾王室和清代的國際關係一併納入武俠世界,從而巧妙地表達個人意識形態,值得我們重新以當代理論閱讀。

在梁羽生的《冰魄寒光劍》和《冰川天女傳》,整個「冰川劍法」流派,就是中原武人和尼泊爾王室公主合創。這劍法後來被中原武林接受為主流武學,雖然依仗的「冰川」還是源自喜馬拉雅山,但已突破了一般武俠小說異國武術的東方主義色彩,不像波斯聖火令或扶桑忍術,這是難得的。須知梁羽生最愛搬出同名同姓的《蜀山》邪派人物作為獵奇點綴,一樣有「血神子」、「鳩盤婆」、「毒龍尊者」、「紅花鬼母」,移植痕迹未免太鮮明,相較下,尼泊爾系列自然得多。

「前近代亞洲共同武俠文化市場」

然而這不代表尼泊爾不是梁羽生的他者,含義反而更潛藏。在其筆下,尼泊爾上流社會以說華語為時尚,內裏隱然有一種(今天看來的)後殖民成分,雖然中國從未正式殖民尼泊爾。基於這原因,中華武術在尼泊爾大行其道,尼泊爾王室居然也想到「比武招親」,引來遠至波斯和希臘的武士與中國代表比武,什麼「阿拉伯國師提摩達多」、「印度占婆國王子雅德星」紛紛登場。這些原來難以出現在武俠小說的各國人士,就名正言順被納入中國的國際體系。日本學者濱下武志在《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一書,以現代國際關係倫理重構中國朝貢制度,認為這是以中國白銀為單位的「前近代亞洲共同市場」,就和梁羽生的「前近代亞洲共同武俠文化市場」形態相通。

當時尼泊爾統一不久,英國勢力尚未入侵,算得上邊境大國,一度對西藏構成威脅,尼泊爾王甚至曾出兵進入後藏。在梁羽生筆下,反派的尼泊爾王子暗中勾結西藏白、紅、黃三教,圖謀本國王位;又有尼泊爾民族主義者以其他大國為奧援,希望入侵清朝﹔但最後中尼兩國卻通過武林高手聯姻,逐漸變成世交。這橋段明顯有和親色彩,當中「和」與「被和」主客雙方逐漸易勢,精彩。

反映作者對「大中華民族主義」的理解


最富政治意味的是,梁羽生安排了武林各派人士,與清廷官兵為搶奪決定活佛轉世的金本巴瓶展開大混戰,最後居然是那位身兼黃教女護法的尼泊爾公主「冰川天女」奪得金瓶。有意思的是,她卻把金瓶贈與中原武林領袖。更有意思的是,這位中原武林領袖雖然不滿滿清(反清是梁羽生小說的主軸),但為了避免印度、尼泊爾勢力滲入西藏這「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乎眾人所料,將金瓶交還清室,理由是「寧與清室,勿與番邦」。這明顯和晚清的「寧與外人,勿與家奴」觀念反襯,是愛國主義的重點價值觀,反映了作者對大中華民族主義涵蓋範圍的理解。不過這觀點多少有今日重構昨日的味道,因為在清初,實在難以預計300年後的尼泊爾人和西藏人會否成為中華民族一員;據說民國也曾考慮讓尼泊爾人加入中華民族,只是作者活在今天,才有後見之明。適逢尼泊爾王室被推翻不久,重溫梁羽生的尼泊爾系列,別有風味。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奧巴馬要靠「綠色經濟復興計劃」名留青史?

【咫尺地球】奧巴馬以救世主姿態就任美國總統,雖然已不斷作出期許管理,提醒國民不可能出現短期奇蹟,但輿論還是對他期望甚殷。原因之一,是他提出了宏大的「綠色經濟復興計劃」。有評論以純經濟角度看這計劃,其實它涉及宏觀戰略部署,只要其中一項綱領成功,奧巴馬已足以名留青史。

計劃含有非經濟戰略意圖

在經濟層面,計劃固然希望通過建立綠色經濟體系,借助相關基建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來創造就業。一般評論對此並不樂觀,認為改變國民使用能源習慣是長遠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成效,更可能浪費龐大政府開支,而沒有短期回報,導致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右翼既得利益集團、大企業、能源商及它們的附庸經濟體,更不可能白白看着傳統營運模式被不可知因素取代。

然而,一旦美國能結構性改用新能源,它的外交政策必然出現質變。屆時,美國可能毋須重視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內涵會被徹底調整。要是美國和中東問題的關係變得疏離,以色列在美國本土的游說團也許會被削弱實力,華府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可能得到改善。與此同時,華府也可擺脫傳統能源商對外交政策的實質支配權——須知後者是近數十年來歷任美國總統的夢魘。

就算這計劃未能在奧巴馬任內竟全功,它作為推動環保的先驅,承繼着克林頓—戈爾時代的遺產,也必會得到環保分子、知識分子和左翼人士的掌聲,用以和喬治布殊「破壞地球環境」的名聲相對照。一旦經濟還是不能復蘇,奧巴馬這一着,可以被上述人士解釋為美國為盡全球責任付出的代價,雖是托詞,但也總比布殊時代明擺着官商一體好交代。

無論成功失敗 都是先驅者

無論這「綠色經濟復興計劃」成效如何,奧巴馬利用它同時宣布了在經濟、外交和社會等不同範疇的劃時代指標,這些指標都會帶來範式轉移,即所謂「Change」(改變)。更巧妙的是,由於上述三個元素都會遇到龐大阻力,奧巴馬一旦未能符合國民期望,也可以略以偷換概念的方式,解釋自己面對的困局。但一旦有任何一項有具體成效,則奧巴馬等同「Change」這個「基本常識」,就會變得根深柢固,被載入未來的美國政治教科書當中。

奧巴馬發表就職演說時,說很多人認為他「太有野心」,大概指的就是對上述計劃的評價;其後又自我解釋,說只要保持美國國父傳承下來的精神,這些就算不得野心云云。其實,這又是一種期許管理﹕在「Change」的同時,奧巴馬在選舉過後,才忽然祭出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主軸﹕「Continuity」,說明就是上述計劃未能有即時成效,也只是因為他要重視美國立國精神的傳承。

重要的是,「Change」已由他而開,只要繼任人繼續努力,延續他的「Change」的「Continuity」,則夢想終會變成事實;否則「Change」不了,也不是他的責任。奧巴馬選擇的切入點,在大歷史的角度,無疑都是正確的、與時並進的,但能否在未來四年(或八年)落實,則大有疑問。由此可見,自始至終,奧巴馬的自我定位,都在大歷史的承先啟後地段。但由於作出真實的改變實在太困難,他也處處埋下伏筆,希望就算政績平平,也要確立自己的先驅者地位,計算不可謂不深。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