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

英國最後的大國外交-戴卓爾夫人的國際關係理論

戴卓爾夫人病逝後,她的一生功過、內政外交、乃至對港政策都已被廣為評論,但不少人忽視的是,其實她對國際關係理論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無論是否同意她,都不能否定她具有大國戰略眼光。她的理論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數個相互補充、乃至衝突的體系組成,而且到了今天,不少國際案例,依然有 「戴卓爾理論」的影子。

一、戴卓爾夫人以反共著稱,但並不盲目反獨裁。她對不少獨裁政權都保持友好,例如智利獨裁 者皮諾切特;而她對南非、羅德西亞白人政權的批判,也相當有保留。她反對的主要是作為一個對外擴張陣營的共產帝國,強烈支持美國總統列根針對這個「邪惡帝 國」的幾乎一切行動,並因此被視作終結冷戰的功臣之一。這道公式,在冷戰結束後其實繼續在中東出現:英美都支持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友好獨裁國家,反對敘 利亞、伊拉克等被視為有外擴野心的獨裁政體,直到茉莉花革命爆發。

二、戴卓爾夫人以戰勝作為共產國家龍頭的蘇聯為己任,但 同時其實希望保留冷戰的二元格局,因為那對英國最有利。在那個格局,戴卓爾夫人令英國成為美國陣營的二把手,她和列根的關係平起平坐,有時更能對美國施 壓,不同後來貝利雅淪為布殊的附庸。英國除了針對另一方的敵人,也著力避免陣營內的其他勢力冒起,例如歐盟的前身。戈爾巴喬夫實行改革開放後,戴卓爾夫人 情願這樣的蘇聯繼續存在,去維持二元體系,並親口告訴戈爾巴喬夫她「不希望兩德統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一派學者相信冷戰後的國際亂局,就是源自失去二元 格局,並希望以中美為主軸,重構一個二元體系,假如成事,日本也可能扮演當年英國在體系的角色。

三、戴卓爾夫人對歐洲態度 鮮明,既要加入其共同市場,又對任何可能削弱英國主權的機制極度抗拒。英國至今拒絕加入歐元區、現任保守黨首相卡梅倫聲稱連任後將舉行是否留在歐盟的公 投,都與她的路線關係至鉅。戴卓爾夫人的疑歐態度,除了源自英國人的民族主義,也反映對聯邦主義者的不信任,擔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等會凌駕英國議會民 主,並削弱英國獨自處理經濟危機的彈性。近年歐盟爆發危機後,希臘、塞浦路斯等都讚賞英國的智慧,而戴卓爾夫人在下台後,依然不時「勸勉」愛沙尼亞等小國 不要加入歐盟,相信這條路線,會繼續成為歐盟內部鬥爭的其中一條主軸。

四、戴卓爾夫人與智利建立的特殊關係,在國際格局中 頗有特色,因為那是先有相類經濟發展模式、後有共同利益、繼而深化至軍事層面的盟友關係。今天我們熟悉的「戴卓爾主義」,其實源自智利皮諾切特右翼政權的 佛利民式經濟實驗,她以「智利模式」為師時,屬於全球先驅。後來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與阿根廷存在邊境糾紛的智利成了唯一支持英國的南美洲國家,為英國提 供了大量寶貴情報,那是戴卓爾夫人政治生涯的轉捩點,因此她視皮諾切特為生死之交,在後者下台面臨起訴時,還親往探望。現在的金磚國家原來利益互不相干、 乃至互相衝突,但經濟發展模式相近,開始謀求深化為戰略合作,部分也和英智關係異曲同工。

五、福克蘭群島戰爭雖然沒有根本 影響世界局勢,卻開啓了一個模式,就是英國通過福克蘭群島的千多名居民,把戰爭建構為一場「認同戰爭」。當時世上支持阿根廷理據的國家為數頗多,根據剛解 密的戴卓爾夫人文件,甚至有她身邊的黨友提議放棄福克蘭、接回全體島民。但最終英國成功扭轉國際輿論,把阿根廷描繪成侵略者,靠的就是強調島民對英國的認 同和英式生活習慣,以及誇大阿根廷佔領群島後的舉措,以突顯對方為「他者」;事實上,她處理香港問題原來也希望使用同樣模式。冷戰結束後,不少戰爭的交戰 方都刻意建構居民認同,以求影響戰局,也是福克蘭戰爭的故智。

從戴卓爾夫人的回憶錄可見,她對國際事務興趣極濃,從不懷疑自己的世界領袖身份,也因而忽略了對黨內矛盾的警惕。她下台後,英國再也沒有大國外交的氣派;她離去後,也許英國再也產生不了下一位大國領袖了。

2013年4月3日星期三

金正恩為何不怕美國先發制人?

北韓不斷製造緊張局面,繼宣佈和南韓進入「戰爭狀態」後,又重啓寧邊核反應堆。當伊拉克沒有大殺傷性武器,美國也先發制人出兵,為什麼金正恩似乎全不擔心?對此我們應先參考一些美朝互動的經典案例,就能領略北韓的戰略思維:

1968年普羅布洛號事件,美軍1死82被扣

1968年,美國海軍普羅布洛號研究艦(USS Pueblo AGER-2,其實就是情報艦)執行任務時,被北韓以「非法入境」為由攻擊、逮捕,混亂期間一名美國船員被殺,其餘82人全部被北韓扣留,事件震驚全球,也是美國海軍史上最窩囊的一頁。當時美國鷹派高呼要報復,有議員提出「北韓不放人就使用核武」,但總統約翰遜一心息事寧人,認為拯救人質是最大任務。最後美國政府發表公開聲明,承認進行間諜活動、對北韓政府道歉、保證不再發生同類事件,完全滿足了北韓的民族主義情懷,換取了平壤在11個月後釋放人質。美國船員回國後,華府單方面說撤回道歉,但那艘艦卻被北韓扣留至今,變成金家耀武揚威的博物館,美方如何道歉更是被反覆介紹,這自然是我們到北韓旅遊時的重點景點。比較下,12年前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方也是扣留了全體美國機員,但美國就是不肯正式道歉,更反襯出對北韓是多麼容讓。

1969年EC-121偵察機事件,美軍31人全體身亡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一年後的1969年,美國總統換成是尼克遜。那次危機更嚴重,一架美國EC-121偵察機在日本海被北韓擊落,機上31名美軍全部死亡。尼克遜早前競選時,高調批評約翰遜處理普羅布洛號危機過份軟弱,這次自然希望顯示強勢,一度打算空襲北韓空軍基地。但不久閣員就擔心這會變成全面戰爭,於是把計劃擱置,改為希望扣留一艘在公海航行的北韓船隻當作報復,又發現根本沒有北韓船隻在航行。結果發了一輪聲明後,美國恢復間諜機活動、並派戰機護航,在北韓眼中,他們又勝了一仗。

1976年白楊樹事件,美軍2人被劈死

更戲劇性的案例發生在1976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是福特,金日成依然在位,但不少權力已下放給金正日。事件發生在南北韓交界的板門店「共同警備區」,駐韓美軍要砍掉區內一棵白楊樹,理由是它妨礙視線,北韓士兵見狀拿著斧頭一擁而上,結果美軍不敵,兩名美軍被活活劈死。駐韓美軍司令部一度制定了全面反擊攻略,聲稱要攻入北韓本土,但後來又是怕變成全面戰爭,決定再給北韓一次機會,再派美韓聯軍到上述區域砍樹。美軍更規定,砍樹的士兵不能帶武器,說一旦北韓士兵攻過來,就要韓軍以跆拳道還擊。最後北韓軍隊沒有行動,美方就當是完成任務。

金氏政權攻略

以上案例發生在冷戰時期,背景和今天自然有很大差異,但觀乎北韓近年處理/製造危機的方法,例如天安號事件等,都還在使用同一公式。那麼這道公式是什麼?我們可以歸納為下列五點:
即使是北韓主動挑釁美國、南韓,都要全力宣傳是自衛還擊;
搬龍門,警告美方、韓方任何回應「才」等於全面戰爭,並以瘋狂備戰增強「說服力」,令美國回應要承擔「第一槍」的責任,也就是令美方不能選擇「有限度還擊」這個正常選項,只能在「全面作戰」和「姑息」之間選擇;
相信美國這樣的大國已失去閃電宣戰的能力、內部會對是否作軍事回應意見分歧,有議員會想到一旦南韓大城市被毀滅、美國是否有責任負責重建,有議員會擔心再打一場大戰會影響國內經濟。無論誰是美國總統,都不可能一錘定音;
假如美國真的決定作戰,事前必定大量放風,就像攻打伊拉克前,全球都知道戰爭會出現。只要訊息確鑿,北韓可以那時才向中國求援,因為兩國畢竟受《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第二條約束:「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當然,現在有內地評論開始放風說這不等於同盟、不等於軍事支持,假如北韓違背了條約第一條「維護世界和平」,往後的條文就無效──但這樣的解釋,不會令北韓在關鍵時刻不向中國求援。
北韓深信中國比美國更不願意打仗、也擔心北韓難民問題,認定無論中方對金家多麼不滿,也不敢在關鍵時「背叛」,因為那可能導致北韓先攻擊中國東北來個玉石俱焚,或起碼令北韓難民湧入東北,造成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不可測性。所以北韓相信在遇上滅頂之災前,北京還是要出頭為北韓向美國講和。

假如這是金正恩的一廂情願,作為中、美元首,又可以如何破解這套跡近無賴的戰術?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戰爭狀態」對金正恩有何好處?

北韓領袖金正恩宣佈與南韓進入「戰爭狀態」,儘管兩韓發生邊境衝突的可能性絕對存在,但一般觀察員都不相信會爆發大戰。假如大戰最終沒有爆發,金正恩這麼高調宣佈「備戰」、甚或「準作戰」,究竟有甚麼動機?

封建朝代的「戰爭人事學」

北韓政體至今幾乎與世隔絕,掌握對內的絕對宣傳平台,和封建時代的中國沒有大分別。縱觀中國歷史,經常有君主製造「準戰爭」危機而不出兵,因為每次「危機」解決,都會有一批人立功,也會有一批人被貶斥,緊急狀態從來是調節內部權力平衡的良機。對金正恩而言,他繼承的政權實行「先軍政治」,要是沒有戰爭式動員,根本難以調節前朝留下來的人事安排,也難以得到威望。

親美前必須反美

但處理內部問題,並非金正恩作出「準戰爭」姿態的唯一目標。在國際關係倫理,能夠作出戲劇性外交政策大逆轉的領袖,通常是大權獨攬的元首,但就是獨裁者要徹底改變外交政策,也需要考慮群眾反應。毛澤東能夠和美國修好,前提是他的反美形象深入民心,沒有人敢批評他「賣國」;希特拉和蘇聯暫時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前提也是他的反共形象婦孺皆知,沒有人敢批評他「投共」。但金正恩沒有這樣的實力,加上他長期在外留學,作風比父親洋化,有一定「疑似親西方」的原罪。通過這次「準戰爭」,金正恩卻「證明」了自己比父親對西方更強硬,爭取了處理外交的彈性,若他日後要作出外交政策大逆轉,就有更大的本錢。

杜撰「第二次韓戰」的背後

而且在內部宣傳,金正恩的「準戰爭」也許會成為自我吹噓的「第二次韓戰」,足以取代「第一次韓戰」,而眾所週知的是沒有中國「抗美援朝」,就沒有北韓的「獨立自主」。這次北韓不斷強調自己有能力「獨自」保衛國家、捍衛核武、同時發展經濟,只要能獨自得到「勝利」,就可以宣傳進一步脫離中國的影響。但要是戰爭真的爆發,北韓畢竟和中國有正式的同盟條約,屆時它不得不知會盟國,就沒有「獨立作戰」的光輝;而要北韓真的切斷和中國的同盟關係,金正恩卻又絕對不敢,所以就只能這樣「似戰非戰」的應付過去。

北京的最後機會

這些徵兆,對美國而言基本上無大威脅性,不要說北韓的軍力絕不能越過太平洋,就連導彈能否準確瞄准一個境外目標也成疑問。就是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甚或爆發軍事衝突,對美國重返亞太也是好事,特別是美國正在處理減赤機制,金正恩越是出格,不應削減國防開支的聲音就越響亮,所以有美國媒體已開始批評華府誇大了北韓帶來的危機。但同一徵兆,對中國而言卻大是可慮,北京對不按章法出牌的金正恩,似乎一籌莫展,既不能控制他,也不能離開他,而又沒有先發制人清除其核設施的勇氣。要是在這階段北京還不有所作為,日後可能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