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30日星期二

勒龐主義反殖民融合

法國總統初選,極右元老勒龐爆冷出線,各國弟兄遙相呼應,輿論評為「反一體化逆流」。但勒龐是「逢歐必反」嗎?全球化發展出兩大方向: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劃一化 (universalization) 和歐盟之流的地區融合化 (regionalization)。勒龐雖然高呼退出歐盟,極右選民其實卻只反前者。歐盟被誤中副車,不過受累於一體化進程的連串失控:

勒龐主義反後殖民同化

法國大選的治安辯論,矛頭直指新移民,移民卻源於帝國斜陽,與歐洲一體化關係微妙。像英聯邦與法蘭西共同體歸化五服臣民,收留的少數族群比帝國時代還多:法國足球先生施丹便是阿爾及利亞裔人。歐洲各國早已進行自我中心的後殖民同化 (assimilation),拉開全球化序幕。

問題是歐盟誕生後,各國未有為後殖民網絡重新定位,兩種不同的一體化運動於是慢慢合流。阿爾及尼亞人從前移居法國,尚能「以法為主」等待同化;十數年間同化未成,等待果陀而不獲,卻能進出歐盟各國。施丹從前只能在巴黎傳球,現在毋須工作證也能屹立西班牙。「黑白同化」遂被分解,變成不同宗主國的前殖民地人民重新結集、宗主卻奔向勒龐的反化學作用。就像中國歷史上魏國同化匈奴、蜀漢同化氐族,同化未成便三國歸晉,異族重新糾合成五胡亂華。無論「亂歐」與否,巴黎的穆斯林總比德國人惹厭,說明針對歐洲一體化與後殖民一體化合流的「超級一體化」,才是勒龐主義的真義。

歐盟是抗擊美國經濟文化霸權的傑作,但深化過程中只重視經濟結合,未有相應營造一泡排外安內的文化身分,來攔阻與美式劃一化的互通。何況為免歐洲議會利維坦化,各國加入歐盟時,都與美國藕斷絲連地自衛兜搭。於是歐洲人不以「歐洲人」自居,歐洲又不能肅清美帝陰影,勒龐毫無邏輯的政綱列出一批毫無邏輯的打擊對象,居然構成符合歐洲邏輯的滅國陰謀論。「勒龐的名單」原來只有歐盟、新移民、回教徒、猶太人與主流政治,初選出線後卻急忙補上美國,把國際融合大集燴:歐洲融合、又與各地一塊融合,正是極右選民的夢魘。

政黨若左右分工勒龐靠邊站

親歐派的國內失控,是「第三道路」政府間接令疑歐市場無限擴大。第三道路論認為世界融和,再無非左即右的二元政治。微觀上,冷戰二元是過時的;宏觀上,左右互搏一去不復兮卻大謬。一元政治是小國寡民的原始政治 (primitive politics) ,全球化民主社會卻必須剩下選擇。沒有選擇,只會令「選擇」與「不是選擇」之間成為新抉擇:像希特勒從流氓成為德國的選擇。

國際學者(如美國官員 Rothkopt)預期「馬克思二世」下凡在即,就是基於矛盾論「先團結次要矛盾來解決主要矛盾」的逆向邏輯。姓資姓社的主要矛盾解決了,接棒的次要矛盾是甚麼,新馬克思又是誰?當右派三大綱領:市場資本主義、政治保守主義與國家民族主義都被打入冷宮,創意爭議又爭不出來,第三道路神話幻滅、蜀中無大將,勒龐主義便拾回這堆冷煎堆,包裝成新馬克思。若主流政黨能提供毋須專家解畫的「選擇」,在高科技、全民福利、國家傳統上默契地左右分工,勒龐只好永遠靠邊站。

親歐派發動宣傳機器批勒龐,短期內能壓低極右氣焰,卻會賦予其長期「合法選擇」地位。歐洲議會議員在勒龐演說時,七情上面地勃起「NON」橫額,只說明他們對勒龐上位功臣的自我身分缺乏認識──這一幕喜劇性甚濃,前瞻性卻略嫌不足,怕正是歐洲時局的寫照。

2002年4月13日星期六

以巴殘局修訂的布殊世界觀

布殊慨嘆以巴是夙仇,沒有神仙棒解決困局,但世仇由平淡鬥回燦爛,正是布殊的神仙棒點金成石。在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動的四局遊戲棋局 (Game Theory),他大筆一揮、大口一吹,改寫了後九一一世界觀,以巴才敢重新過招,又逼美國接招。

反恐戰才是一等衝突

1648年的威斯伐里亞條約 (Treaty of Westphalia) 簽訂以來,國家主權取代了教皇貴族封建分權,國際衝突以主權定調。冷戰後,貝理雅倡導「人權高於主權」,指一國侵犯國內人權已足被干涉。布殊去年又宣布「反恐大過天」:有主權民意,但與恐怖分子自污的政權,都要取締。於是今天便有了三等國際衝突,主權衝突是三等:它會輕易惹起眾怒,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權衝突是二等:像美國制裁伊拉克宣傳的「捍衛什葉派與庫爾德族人權」,但已受非西方世界腹誹。反恐衝突是一等:像箭在弦上的伐伊反恐戰,但人物證俱無,語焉不詳,連歐盟也不敢苟同。

美國反恐以色列不可?

以色列圖窮已久,今天才對巴人匕現,就是因為在二三等衝突出師無名,受布殊「啟蒙」才懂另起新局,對反恐論作突破性發展:

一、攻擊平民就是恐怖主義。以色列受到等同摧毀世貿的自殺式攻擊,死亡人數的人口比例已多於九一一,必須還擊;

二、組織恐怖襲擊不能單靠恐怖組織。阿克薩烈士隊沒有阿拉法感召不能成事,正如拉丹無奧馬爾不成,所以阿拉法要銷;

三、反恐的唯一道義是保障平民安全。以色列對巴人採取地面戰,比美國空襲阿富汗「人道」多矣,問心無愧。

恐怖主義也有分類?

若沙龍言之成理,斯里蘭卡泰米爾游擊隊常在印度「行恐」、愛爾蘭共和軍曾在英倫發動炸彈襲擊,則印英兩國也要開戰?布殊老起面皮哮「enough is enough」,不單要以人enough,還順道教訓各國的反恐算盤一一enough。同樣是恐,布殊能反,沙龍不能反,對此美國的干涉隱含三項註釋:

一、恐怖主義罪魁分主犯與從犯。被認定直接參與,跳了火坑的,像奧魔薩魔,不但要身教一番,連政權也要推翻。阿拉法只是管束不力,不妨陣前易角,卻不能連根拔起自治政府。

二、恐怖主義分目標與手段。前者以恐怖手段達到破壞世界均勢的目的,罪不容誅;後者的恐怖不過為了三等衝突的目的(如民族自決) ,罪不致死,不能單以一等手段不教而誅,而要兼用其他衝突的解決模式:談判。

三、恐怖主義的對象分單國與跨國。九一一針對美國為首的世界威權,死者各國盡有,是向全球挑戰,各國必須表態。巴人只針對以國,殺的都是以人,各國無妨和稀泥。這些註腳,不但要以色列撤軍,更兼顧對伊拉克揮軍,費煞苦心。

布殊反恐論愈描愈黑,以伊兩國從兩極衷心不服,帶出下一局棋的三個新劫:

一、恐怖組織與國家可以無從屬關係。若伊拉克反主為客,阿拉法不能約束哈馬斯,受害人能向誰開火?

二、布殊以手法重新劃分世界衝突。從此衝突要恐怖才能觸動全球,如何防止它們自我恐怖升格?巴勒斯坦正是實例。

三、布殊曾容許沙龍自衛還擊,但現在enough了,可見以國的反恐強度大於國際接受程度。這程度是因國而異,還是因巴人只是「單邊恐怖手段的從犯」?正如沙龍不平地說:美國何不用地面部隊伐阿來減少傷亡?

形勢比人強,但大國理論一子錯,就是弱國扭轉滿盤的契機。英國為了籠絡殖民地參與二次大戰,許下無數空頭人權承諾時,何嘗想到已埋葬整個帝國?

2002年4月3日星期三

英太后的社會安全閥作用

英國王太后去世,得享國母級哀榮,帶不走一片雲彩,卻暫時帶走她代表的社會安全閥。缺少安全閥的香港,誕生不了太后與神話,卻催生太監和空話。

循環政治閥

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太后,政治思想極保守。她身為君主制最後門神,反對王室納稅改革,認為金字塔階級應該永存,被戴安娜譏為「麻瘋國度裏最被抗拒的人 (the chief leper in the leper colony)」。女王或政客持有上述「政見」,必體無完膚,但與太后立場相悖的工黨、共和人士、新人類,都沒有囿其於政爭,因為他們有一道政治閥。

此閥源自「U 型循環論」,指政見極左與極右的人行徑如一。以人生角度重校此論,可知極老與極幼的人的角色本錢,都不是政治。年高德劭、功在國家、不享正式權力、已化身國家圖騰的,才受政治閥隔離。他們會被責難,責難卻會被置之一笑。「類太后」如晚年邱吉爾、戴高樂、列根,都保守冥頑,偶爾言論「大膽」,但年齡無妨沖走智慧,因為他們代表超然政治左中右的國度。

華人政治生命卻容不下圓圈,只有直線。同樣百歲的蔣宋美齡力挺連戰而被對手奚落,八十掛帥的杜葉錫恩,選舉鎩羽被諷投機──不是被U 型局部否定,而是被直線全盤否定。她們超然不起來,因為我們的國家主義、「香港精神」,不能超然於權力之外。

移情道德閥

太后私生活也不是白璧無瑕。少時她對兩任國王明送秋波,在小報筆下頗有「一女侍兩夫」之嫌;老時為賽馬透支國庫,在政客口中足成「以權謀私」之實。人瑞無特權,高齡辭世的王族,多是民間泄憤的老懵懂。滿口仁義的英國朝野鮮有對太后背誦範文,因為他們沒有株九族的道德曲尺,沒有各級道德評議會,卻有道德閥。

道德是服膺國家「集體移情」的。太后代表的價值觀:勤奮、盡責、典雅,此間嚴重貧缺,她代表的日不落國,一杳如塵。填補白璧微瑕的塑膠不難,可惜英國已無完璧。打著紅旗反紅旗,捧起道德蓋道德,是樹立樣板的非常手腕。

道德愈趨敗壞的香港,道德要求卻弔詭地愈「高」。足球、傳媒領土被道學家進攻,地產商捐獻內地被評為處心積慮買官,公眾人物動輒得咎,到頭來公眾才恍然我們沒有值得追求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完人。超然於道德的移情未必有益,超然於道學家的移情卻一定無害。

鐘擺新聞閥

香港小報師承英國先驅,卻無繼承新聞閥。此間無上裝女郎橫陳的小報頭版,一概讓路予盛裝老媼;形容女性胴體的市井筆觸,一律浮誇哀悼「祖母之死」;反諷「評論」大事的編輯,一致反對搶拍太后遺容;找二流分析員暢論股市,卻肉麻歌頌太后為「二十世紀第一偉人」。犬儒散布軟消息,濫殤報道大文章,手段通俗一致,層次卻有高下,這是一種「信息鐘擺」,令低下階層讀者潛意識得到中和:不會獨沽犬儒或愛國,也不會一味窺秘與濫情。自我鐘擺的小報,對社會風氣縱有遺害,功力亦被散。

香港傳媒人卻走火日深,讀者意識同步入魔,對時事大小復不能分。抱薪救火的報評會更令媒體抗拒鐘擺,同入魔道矣。

國家、社會、新聞觀若能一如太后受安全閥保護,大局才有基石。港人見不及此,提倡儒家思想、獅子山主義與李麗珊精神都會被排斥,社會亦會分崩離析。安全閥是民族集體默契:無人願見香港老人被罵老不死,雖生猶死,只有英國太后被尊為不死婆婆,雖死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