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金大中遺書狂想曲﹕北韓遺產篇

【咫尺地球】當我第一次知道可以訪問朝鮮(北韓)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你不能叫我去,我馬上去。第一,我要想一下,我又不想說……這究竟對韓國,而不是美國或日本,有什麼價值。

不少人批評我的陽光政策不實際,認為兩韓和東西德不能相提並論。其實,陽光政策從來不是為了統一。我不是明確說了嗎?韓國不會以任何形式試圖合併朝鮮,不會容忍朝鮮武力挑釁,但會主動尋求雙邊合作。憑朝鮮那點兒經濟實力,我們企業投資當地,哪有什麼看頭?只是這樣一來,他們加速腐敗,親南勢力慢慢形成,這才是我們安全的保障。

想到這裏,我說,先給我去一次。那時候,「動L」,他們要錢了,兩億美元出場費﹗唯有讓現代集團給他們援助吧。這符合國家利益,又不是給金正日個人,違反國家安全法罷了,我也道歉了,怎能說是醜聞?誰都知道,韓國政客都比我貪。

不少人擔心人家會把訪問片段錄製後加很多特技,在國內播放,說韓國投誠什麼的,也不會遵守條約。結果國民出來一定罵我,根本沒有這種條約,證明簽字是假的﹗但大家怎不想想,自從《南北共同宣言》簽訂了,朝鮮每次撒野,都說我們違反宣言,可見宣言已是對他們的規範。他們對其他國家更野蠻。

我到了平壤,見到金正日。他蓬鬆的頭髮很黑﹗很亮﹗很柔﹗拍照時,他跟攝影師講﹕「拍的時候就拍!這個頭髮就是我的頭髮,不要再加特技上去,就是這樣子!」我方情報人員說,也許是一個香港明星推介他用一種洗髮水,用中藥的,又告訴他不要讓國家太亂才管。可是他近來掉頭髮了,不知是否每天還用?也難怪,金正日對明星、對香港澳門,一向情有獨鍾。

其實金正日這怪人挺理性的,沒有相傳的恐怖,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見了他也另眼相看。他以招牌髮型接待我們一行,不理會我們拿他開玩笑,看得出,他要和我建立私人關係,以便需要時打國民外交牌。畢竟,他的紅太陽是終身制,我這個總統總要下台,以後再當雙方的白手套,就方便了。說不定我死後,他還會派弔唁團來貓哭老鼠,讓我的繼任人接見呢。2001年,他不是也派人來弔唁給了他兩億美元的現代集團教父鄭周永?沒有陽光政策,哪有民間外交?

「肯定陽光政策是對韓國有利」

我身為總統,不可能每天都去朝鮮,後來2006年想再去,也沒有成行。但我還是建議我們金家班「三金」都去,其他官員也要去。現在呢,韓國人都可以到北方,家屬團聚了,我們的遊客和商人都走過邊境了。來!來!來!大家試試去!那裏是活化石,對遊客卻不是人間地獄。我要給國民看到,我去完之後是這樣子,你們去完之後,也是這樣子。死了那些,都是意外,沒事的。當大家不再恐懼北方,習慣了他們的奇特言行,他們再射導彈、說鬼話,社會也不會恐慌了。他們的核敲詐,有美國中國應付,我們毋須反應。否則韓國經濟老是受那群瘋子干擾,就算沒有金融風暴金融海嘯,也早垮了。

我一生坎坷,也許反腐不力,但肯定陽光政策是對韓國有利的。我們沒付出什麼,得到的無形價值是巨大的。可這不符合美日利益,鷹派也把我視為眼中釘。看吧,我死後,他們還會嘲笑我軟弱的,但沒有加特技,韓國怎麼硬得起來?我深信歷史是公正的。做了這事,沒有欺騙成分,起碼我覺得很舒服。

署名者﹕「金大中」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假如《布殊傳》開拍續集……

【咫尺地球】早前美國左翼導演奧利華史東開拍了又一政治電影《W.》(布殊傳),趕在主角小布殊卸任前上畫,一度成了政圈話題。一如所料,導演自然不會對小布殊有什麼正面評價,但選擇的兩個主要描寫視角,還算得上頗有匠心﹕一是小布殊對父親的「俄迪浦斯情意結」,二是他被內閣各式野心家誤導,都帶出人性化的一面,沒有米高摩亞的電影那麼非黑即白。

然而在學術角度而言,為當代政治人物開拍電影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主要的相關資料都需要時間公開,而觀眾對剛發生的事又記憶猶新,令這類電影可能迅速過時。小布殊離職後,他治下8年的相關內幕開始為知情人士披露,這些資訊都能修正《W.》的立論。電影鎖定在小布殊首個任期終結的2004年落幕,但假如這變成2008年,又會如何?

兩屆任期轉變甚大

先說俄迪浦斯情意結。小布殊和父親前總統老布殊的政策和性格全然不同,自然是客觀事實。父親是東岸傳統精英,兒子自我包裝為南方牛仔;父親重視國際主義和外交操作,兒子以單邊主義出兵伊拉克;父親對極右勢力反感,兒子自稱受到神的感召。小布殊希望誇大自己和父親的不同,從而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和超越從小到大都比自己更像精英的弟弟杰布,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這是不少豪門和富豪第二代的共同情結。然而若小布殊真的如電影那樣不斷公開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則難以想像。事實上,在第二任期,他已開始懂得打「父親牌」,來彌補和中間派、溫和派的裂痕,老布殊的政治公關活動也頻繁了許多。例如老布殊和克林頓一起成立基金會巡迴賑災,對小布殊政府的形象有一定提升;老布殊時代的國務卿貝克重視多邊主義外交,在小布殊第二任期被重新重視,擔任了不少政府外交顧問工作,協助收拾伊拉克等爛攤子。2009年,布殊父子同台接受電視訪問,這是重新剖視俄迪浦斯情意結的材料。

再說強勢內閣。在《W.》,副總統切尼是頭號醜角,野心勃勃而攬權,背後對布殊父子都不大看得起;對比下,反對出兵伊拉克的前國務卿鮑威爾被描繪成在保守內閣力排眾議的英雄。上述情况就是屬實,在小布殊第二任期也改變了不少。特別是在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次長沃爾福威茨相繼離職後,小布殊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些妥協,也甚少再提「邪惡軸心」一類詞彙,反而多了嘗試調解以巴、印巴等衝突,以求和國際社會重建互信。在改變中,新任國務卿賴斯有獨特角色,但她在《W.》的形象,又是一個只會挑撥離間的潑婦。到了2008年,小布殊的外交政策已趨於中間路線,沒有了最初的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甚至引起他的早期保守主義支持者不滿。

續集恐平淡但展現人性

對這改變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切尼本人。讓學者興奮的是,切尼剛宣布撰寫回憶錄,並預言會在其中大力批評小布殊,原因就是因為他在第二任期被疏遠,及小布殊「對道德信仰的表現變得軟弱」。反過來說,布殊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第二任期似乎強化了不少,對民意的反彈更為着緊,「9.11」後無所顧忌的牛仔已不再。在戲劇角度而言,這樣的《W.》續集難免變得平淡,但這樣的改變卻同樣符合人性的展現。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禁書」考﹕朝鮮急於繞過北京

【咫尺地球】朝鮮(北韓)在美國前總統斡旋下,釋放兩名在中國邊境捕獲的美籍東方人。在北韓國內宣傳,這自然又是偉大領袖金正日的又一偉大勝利。但對北京而言,在國家邊境被北韓弄走女記者、還要讓克林頓來調停,這無疑是大削面子,反映北韓宣稱「中國沒有什麼影響力」的信息,已由暗向明。事實上,無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北京對北韓的不滿日益增加,到過北韓的內地官員難得有好說話。年前一份辦得相當優秀而有官方背景的內地刊物,因為發表了不正面報道北韓的文章,在壓力下被迫停刊,更令內地知識分子大為反感。

女記者風波 削華面子

與此同時,內地作家葉永烈的作品《解密朝鮮》也成了禁書。葉永烈以寫作文革人物傳奇而廣為人知,人脈甚廣,一直是擦邊球專家,他到北韓旅遊回來後寫成此書,坦白說,尖刻程度已不及我們從北韓回來後寫的見聞隨筆,不過命運一樣,也受到北韓警告。他的書經刪剪後原來也能在內地出版,後來則被乾脆禁掉,最後他把原稿送到香港出版。

只要仔細分辨原版和內地刪剪版的分別,當能發現一切「有問題」的內容,都是關於北京和北韓關係的。對此我們不得不會心微笑,例如﹕

內地禁書揭中朝秘聞

◆「朝鮮戰爭真相解密」﹕這段講述當年北韓如何依靠中國、蘇聯如何設局、中國如何浪費人力物力在北韓,並特別揭露北韓如何嫁禍南韓開第一槍,諷刺北韓一貫自欺欺人和今天的忘恩負義。整段刪掉。

◆「課本中的領袖神話」﹕這段引述北韓教科書講述韓戰的官方故事,內容不但講述金日成指揮中朝聯軍,更說他親自用步槍打下美國飛機。事實是當時連北韓軍隊也是由彭德懷指揮。整段以詢問是否修改《中朝友好互助合作條約》作結,並斷言條約的友好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整段刪掉。

◆「偉大領袖的一天」﹕引述北韓官方如何宣傳偉大領袖金正日一天到晚勤政愛民的起居生活。令人不解的是,整段完全是引述北韓神話,但還是刪掉。

◆「中韓建交使金氏父子大怒」﹕講述中國和南韓建交前後北韓的反應,認為這是中朝關係惡化關鍵之一,並介紹了北韓從此有打台灣牌的企圖。整段刪掉。

◆「朝鮮反對北京申奧之謎」﹕講述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失敗,關鍵的一票反對票極可能來自北韓。整段刪掉。

◆「朝鮮也要辦經濟特區」﹕這段前半被基本保留,但講及北韓新義州特首楊斌被中國拘捕開始就被刪掉,至於諷刺北韓沒有條件搞特區的小結更是必須移走。

◆「驚天動地的意外」﹕講述金正日某次秘密訪華後,乘火車回國途中遇上爆炸,至今未能確定是意外還是謀殺。整段刪掉。

◆「強烈的仇美情緒」、「饑饉的國度」、「這裏與時尚無緣」、「處於與世隔絕狀態」、「接班人之謎」﹕如題,整段刪掉。

◆「為了面子的面子工程」﹕只保留極少,特別刪掉一段引述外國記者見聞,包括揭發北韓商店「顧客」都是演員等。

◆「出境時的嚴格搜查」﹕講述作者過關回國時如何被北韓留難,以及中國旅客如何反彈、背後如何諷刺北韓。整段刪掉。

金正日訪華遇暗殺留懸念

換句話說,這本書在內地出版時,已被刪掉一半內容,但後來還是被禁。其實就是那些被刪掉的內容,本身也隱去了不少關鍵,例如金正日訪華後被暗殺一段就特別有懸念。只要把這一半被刪掉的內容結合,基本上,就是了解中朝關係為什麼可能破裂的簡史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非洲元老之死 (下篇)

【咫尺地球】本欄剛談及非洲元老加蓬總統邦戈之死後不久,該國執政黨一如所料,提名邦戈的兒子為接班人。有論者認為邦戈在位時間長、擔任法國代言人、利用小國優勢當非洲調解員等,並沒有什麼特別,其他非洲獨裁者都可能做到。但他能夠享有元老身分,自然有其獨特之處,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補充剖析。

先說在位時間長。非洲原來確實有一整批長期在位的總統,他們以不同名目行一黨專政之實,不少原來都是領導國家獨立的民族英雄,聲望甚高,學術界有專有名詞,稱他們為「恐龍」。但這批恐龍到了1990年代紛紛絕種,客觀背景是冷戰結束後,西方改變從前政策,強烈要求非洲各國加速民主進程,主觀背景則是他們在位日久,各種管治毛病叢生,哪怕群眾當他們是國父,也希望求變。這段時期下台的獨裁者甚多,包括貝寧的克雷庫、馬拉維的班達、扎伊爾的蒙博托、贊比亞的卡翁達等,特別是卡翁達素有國際清譽,一度有力問鼎諾貝爾和平獎,其下台特別讓人意外。

主動召國民大會先發制人

在法語非洲各國,民主化進程一般由政府被迫召開國民代表大會開始,讓各派人物討論協商,過程中,現任總統一般難逃倒台。但邦戈是個例外﹕他沒有動用軍隊,也真的召開了國民代表大會,卻能繼續任期至死,因為他洞悉先機,在西方施壓前主動開會,反對派還不知道這是機會,為得到顧問角色沾沾自喜,會議就勝利結束。此後邦戈懂得民主遊戲,執政更順利。

再說法國代言人。法國無疑與不少非洲前殖民地維持緊密關係,無論是非洲法郎還是法國駐軍,都讓這些非洲國家逃不出巴黎掌握。論重要性,阿爾及利亞、科特迪瓦等都比加蓬高得多。但邦戈是少數非洲元首能與法國總統平起平坐的特例。當然,歷來都有法語非洲領袖視自己為法國人,著名例子是以食人肉馳名的中非暴君博卡薩一世,他曾在法國軍隊服役、得過不少法國勛章,自認代表法國在中非執政,曾因對法國學生示威看不過眼,而請纓提一師中非雄師回「本國」「平暴」。但博卡薩之流最終還是被法國拋棄,法國領袖也不會把他的「政見」當回事,但邦戈可不同,他和數代法國政治頭目人物都有私交。例如希拉克當選總統後不久,和邦戈進行密談,邦戈居然提出了一份建議法國內閣成員名單予希拉克「參考」;數年後,邦戈對記者透露,他的名單先後有12人擔任了部長。這樣「干涉內政」,在小國領袖對大國身上極少發生,大國領袖加諸小國則極少宣之於口。

派部長「尋根」 大打中國牌


最後,還有外交眼光。早於1990年代中國還未重返非洲時,邦戈就發現要打中國牌。他晚年的外交部長尚平有華裔血統,就成了加蓬的秘密武器。有回尚平代表加蓬到中國訪問,花了大量時間搞「尋根」,宣傳效益甚大,鎖定了「首名非洲華人外交部長」這個歷史身分,北京自此牢牢記住了這個國家。沒有邦戈的首肯和鼓勵,他的部長怎能在官方活動尋根?此後,不會說中文的尚平入鄉隨俗,沒有讓鄉里失望,把他們紛紛帶到加蓬經商致富,是為有非洲特色的改革開放。當法國還以為加蓬對自己忠心耿耿,邦戈卻成了中國上賓,先後十多次訪華,他器重的尚平也成了非盟委員會主席。後來其他非洲元首紛紛往北京朝聖,但都不及邦戈的親情牌那樣符合中國國情。邦戈的兒子有沒有父親那種政治能力(和狡猾),就得走着瞧了。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