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假如《布殊傳》開拍續集……

【咫尺地球】早前美國左翼導演奧利華史東開拍了又一政治電影《W.》(布殊傳),趕在主角小布殊卸任前上畫,一度成了政圈話題。一如所料,導演自然不會對小布殊有什麼正面評價,但選擇的兩個主要描寫視角,還算得上頗有匠心﹕一是小布殊對父親的「俄迪浦斯情意結」,二是他被內閣各式野心家誤導,都帶出人性化的一面,沒有米高摩亞的電影那麼非黑即白。

然而在學術角度而言,為當代政治人物開拍電影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主要的相關資料都需要時間公開,而觀眾對剛發生的事又記憶猶新,令這類電影可能迅速過時。小布殊離職後,他治下8年的相關內幕開始為知情人士披露,這些資訊都能修正《W.》的立論。電影鎖定在小布殊首個任期終結的2004年落幕,但假如這變成2008年,又會如何?

兩屆任期轉變甚大

先說俄迪浦斯情意結。小布殊和父親前總統老布殊的政策和性格全然不同,自然是客觀事實。父親是東岸傳統精英,兒子自我包裝為南方牛仔;父親重視國際主義和外交操作,兒子以單邊主義出兵伊拉克;父親對極右勢力反感,兒子自稱受到神的感召。小布殊希望誇大自己和父親的不同,從而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和超越從小到大都比自己更像精英的弟弟杰布,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這是不少豪門和富豪第二代的共同情結。然而若小布殊真的如電影那樣不斷公開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則難以想像。事實上,在第二任期,他已開始懂得打「父親牌」,來彌補和中間派、溫和派的裂痕,老布殊的政治公關活動也頻繁了許多。例如老布殊和克林頓一起成立基金會巡迴賑災,對小布殊政府的形象有一定提升;老布殊時代的國務卿貝克重視多邊主義外交,在小布殊第二任期被重新重視,擔任了不少政府外交顧問工作,協助收拾伊拉克等爛攤子。2009年,布殊父子同台接受電視訪問,這是重新剖視俄迪浦斯情意結的材料。

再說強勢內閣。在《W.》,副總統切尼是頭號醜角,野心勃勃而攬權,背後對布殊父子都不大看得起;對比下,反對出兵伊拉克的前國務卿鮑威爾被描繪成在保守內閣力排眾議的英雄。上述情况就是屬實,在小布殊第二任期也改變了不少。特別是在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次長沃爾福威茨相繼離職後,小布殊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些妥協,也甚少再提「邪惡軸心」一類詞彙,反而多了嘗試調解以巴、印巴等衝突,以求和國際社會重建互信。在改變中,新任國務卿賴斯有獨特角色,但她在《W.》的形象,又是一個只會挑撥離間的潑婦。到了2008年,小布殊的外交政策已趨於中間路線,沒有了最初的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甚至引起他的早期保守主義支持者不滿。

續集恐平淡但展現人性

對這改變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切尼本人。讓學者興奮的是,切尼剛宣布撰寫回憶錄,並預言會在其中大力批評小布殊,原因就是因為他在第二任期被疏遠,及小布殊「對道德信仰的表現變得軟弱」。反過來說,布殊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第二任期似乎強化了不少,對民意的反彈更為着緊,「9.11」後無所顧忌的牛仔已不再。在戲劇角度而言,這樣的《W.》續集難免變得平淡,但這樣的改變卻同樣符合人性的展現。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