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青藏高原可燃冰驗證「西門定律」?

【咫尺地球】日前中國國土資源部門宣布,在青藏高原發現了新能源「可燃冰」,估計資源量可能高達350億噸油當量——這絕對是驚人數字,去年中國全國原油產量不過1.9億噸。據說地球海底可燃冰的儲量應夠人類使用1000年,儘管它目前尚未成功大規模開發,但已被寄予厚望。採探可燃冰早於20多年前開始進行,中國並非首個開發可燃冰的國家,而且從前在南海也有零星發現,不過這次宣布還是極其重要,因為相較於美俄等大國,中國本土資源要少得多,因而它的潛在價值對中國相對要大。

這項發現,教人想起經濟學家Julian Simon的名著《終極能源》(Ultimate Resources)。在環保外交界,主流思想認為自由市場缺乏先天環保規範,不少大企業都是破壞環境的元兇。但與此同時,另有一個「市場環保學」流派持相反觀點,不但不認為自由市場破壞環境,反而相信絕對自由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會自動解決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Julian Simon是這學派的代表人物。

「自由市場調節 新能源適時出現」

假如我們以道德角度審視上述理論,定會覺得政治不正確,正如一般人以道德角度閱讀國際關係新現實主義學派領袖Kenneth Waltz的「核武愈多愈安全」理論,只會感到匪夷所思。但單就經濟學的推論而言,Julian Simon是有嚴謹論證的。在著作中,他比較了200年來能源價格和個人薪酬的比例,發現相對能源價格不斷下降;此外,他又發現新能源品種的出現速度,一直快於舊能源的耗盡速度。根據上述觀察,他提出了一個大膽定律﹕基於自由市場的調節機制、人性的動力和人類對創新科技的掌控,我們毫不需要擔心能源耗盡,因為規律告訴我們,舊能源耗盡前就會發現新能源,而這趨勢的持續發展,只會令能源的相對價格愈來愈低。基於同樣原因,他也認為我們在中學教科書已開始學習的馬爾薩斯人口論乃「全盤錯誤」,相信人口膨脹不但不是導致能源危機的導火線,反而是解決能源危機的藥方。

雖然海耶克、佛利民等自由經濟領袖將Julian Simon引為知己,但可以想像的是,左派經濟學者、政治學者和環保人士對Julian Simon群起而攻。這次中國發現青藏可燃冰的事例,似乎也與國家政權的關係,多於與自由市場的關係。但「西門定律」引伸了另一個和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的觀察,就是能源在國際政治的角色,其實和能源的具體供求關係不一定直接掛鈎;正如油價的高低,和目前耗油量、儲存量和開發量也不一定構成關係。各國爭奪中東、中亞和非洲的天然資源,究竟是純粹為了擔心自己國家將無資源可用,還是為了在零和遊戲格局中打擊外交對手,兩者並不容易分辨。

擁天然資源 中國照行能源外交

因此,就算中國能大規模開發可燃冰或其他替代能源、乃至不再需要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能源外交也會繼續進行,只不過是內部警戒線能稍為放緩而已。假如中國本土被國際社會認知為擁有大量可開採天然資源,中國外交又繼續對海外資源進行爭奪或「策略性投資」,中國對國際能源界的話語權和市場設定權,就會得到根本改善,這正是過去數十年美國能源外交的槓杆效應。假如視這則新聞為「奧地利獸父強姦稚女」一類國際花絮,世界局勢可能出現的範式轉移,可就被輕輕帶過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哪些華人不喜歡奧巴馬

【咫尺地球】日前和一名歐洲記者談話,他說在內地訪問期間,發現不少中國學生顯示出對奧巴馬的厭惡,令他感到驚訝。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筆者曾在內地進行小型民調,問假如他們有投票權,會選擇誰當美國總統,結果奧巴馬一面倒「當選」。再想起8年前,筆者在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觀看直播總統大選點票過程,當時大使館為搞氣氛,也安排了機制讓中國人即席模擬投票,結果來自民主黨的戈爾同樣大幅度領先布殊「當選」。要是說今天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奧巴馬,這並不似是事實,起碼不是事實的全部。

然而在上述調研中,也可看到不少華人確實對奧巴馬有種種疑慮。首先,奧巴馬對美國來說是重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棋子,也是弘揚美國利益的代言人。他上台前後掀起的政治明星效應,是美國非正規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對「中美鬥爭觀」念念不忘的華人,因此認為奧巴馬的欺騙性很大,其他國家容易被他的形象蒙騙,而忽視他必須向美國利益集團爭取表現的事實。

中國精英傾向與美右派打交道

在中國精英圈子,普遍傾向是情願與右派打交道,儘管傳統上右派比較反華。共和黨政策一直予人單刀直入的感覺,不似民主黨信奉的那些「自由現實主義」、「巧實力」那麼難在道德水平回應。布殊其實得到好些中國網民支持,說他果斷、務實,而當年毛澤東也曾半開玩笑的說喜歡美國右派。更重要的是美國右派的內部盟友是大財團、跨國企業,中國政府較懂得應付他們的核心利益,與他們有直接溝通渠道,處理這類曖昧關係是中國擅長的事。相反北京至今不大懂得回應美國左派那些工會、壓力團體的訴求,於是當奧巴馬為了內政考慮,對中國輪胎實施制裁,北京就只能回應美國政府,而沒有能力直接和那些國內組織打交道。

顛覆族群主導 華人共鳴不大

至於奧巴馬的膚色,也是部分華人對他產生複雜感情的原因之一。這不一定是源自華人對黑人的傳統歧視(雖然這也存在),同時也與中國自身的種族問題有關。奧巴馬畢竟是顛覆了美國傳統族群的主導地位,這對在中國佔主導族群地位的漢人來說並不舒服,特別是美國推動的大熔爐民族政策和中國全然不同,更令不少華人難以理解黑人當選總統的背景。

質疑「假大空奧巴馬」乏真本事

還有一些華人知識分子認為,奧巴馬只可能在美國這樣的制度當選,他靠的是包裝、宣傳、政治化妝、形象管理等「旁門左道」,而不是政治經驗、個人視野等「真本事」。因此奧巴馬有時被網民形容為「一個大忽悠」,他說的話的假大空程度,和昔日中國領導一模一樣。他的形象也開始和上述形容詞掛鈎,特別是對內地新左派支持者而言,奧巴馬的崛起是一個制度的象徵,這個制度和他們主張的中央主導、論資排輩的穩定制度背道而馳。

無論如何,奧巴馬旋風是依然存在的,內地對奧巴馬的正反觀感,基本上都是夫子自道的借題發揮。但假如奧巴馬施政失當,他在國內外都可能面對類似台灣馬英九的民望困局,因為他的政治資本不少確實源自形象,但國家若干制度建設也因此押了在這形象身上。不久奧巴馬將與胡錦濤會談,這不但是兩種不同制度的並列,也是兩套不同價值的同台展示。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方大同與巴哈伊教

【咫尺地球】上周朋友邀請觀看方大同演唱會,並笑問是否能從他的歌領略到什麼國際關係倫理。雖是笑問,但這位年青歌手的背景,確能開拓港人的國際視野﹕這不單是因為他的R&B、他的家庭自學履歷,還因為他的信仰巴哈伊教,也就是從前翻譯的「大同教」。

巴哈伊教出現於19世紀,是目前信眾增長最快的新興宗教之一。香港一直有「六大宗教」說,即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孔教,這說法在學術上充滿歧義,政治上也頗受爭議,巴哈伊教不斷嘗試擠進上述名單而不果,也許是六大宗教有默契不接受後來者。對一般人而言,巴哈伊教的信仰依然遙遠,但其實有下列特色值得注意﹕

伊斯蘭教潛在競爭者

一、巴哈伊教是由伊斯蘭教衍生出來的教派,而又不是伊斯蘭分支,這在伊斯蘭教史上並不常見。當年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時,也是天主教體系的衍生,他也認同天主教的一眾先知,只是把自己加在名單成為「最後的先知」。

因此當巴哈伊教巴哈歐拉(Baha'ullah)依樣畫葫蘆援用同一名單,而把自己的名字加在「最新先知」的位置,巴哈伊教就注定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難題。一方面,伊斯蘭教不能視之為內部派系,但另一方面,不少巴哈伊教義有明顯伊斯蘭影子,例如「真神的獨一」就是。在阿拉伯世界,最有潛力與伊斯蘭教競爭的其實是這類由之衍生的新興宗教,而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二、巴哈伊教曾被翻譯為「大同教」,因為它的教義主張世界大同,消除民族國家界限,認為世上宗教系出同源,其他諸如性別平等、宗教科學並行不悖等更不待言。雖然不少宗教有類似說法,但它們在各國都和民族主義結下千絲萬縷關係。相較下,巴哈伊教有具體綱領對世界大同加以落實,例如主張使用世界語、希望出現世界法庭。這些訴求的提出,對國際聯盟、聯合國等先後出現有一定推進作用。當全球化時代帶來主權模糊化的新世紀,新一代開始一方面認同多元文化主義、另一方面認同全球一體化,產生了眾多「全球在地」(glocalized)新文化,巴哈伊教的發展空間應會更大。

相信世界無國界

三、巴哈伊教雖然也有其宗教儀式和崇拜項目,但反對傳統宗教那種高度形而上的精神生活,認為靈性修行的提高,應通過參與社會來達成。在不少宗教,一些地位崇高的教士只負責思考,巴哈伊教則主張參與社會就是修行,希望將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世界結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像武俠小說分成「內功」、「外功」兩個部分。

有了上述背景,再回顧方大同的音樂,應會得到新的面向。由於他的家庭都是巴哈伊信徒,相信世界無國界,才會由夏威夷移居上海,才會相信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會是巴哈伊的未來發展重鎮,這似乎也和他的音樂那種東西方fusion「大同」的格局一脈相承。

到了最後,他的歌迷毋須知道什麼是巴哈伊教,但對教徒而言,包括音樂在內的社會參與,都可算是靈性修為的過程。

方大同本人就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相信音樂是一種很有力量的工具,任何藝術都可以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我會選擇做的音樂不是為了自己享受就算,希望做出來令人有正面推動力。我們的信仰很少傳教,但聽我的歌,可以聽到我的belief,但又不會hard sell。」也許,這就是巴哈伊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美司法機關潛規則

【咫尺地球】政治學上,中國是單一政體的國家,不接受三權分立政體。當香港出現關於司法制度任命人選的爭議,自然應該參考海外案例。港人最熟悉的,當首推美國。

大法官難超越黨派政治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主要職責是對美國憲法進行最終「釋法」,又可以宣布國會或各州通過的法律無效,大法官甚至可以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作為對行政、立法機關的制衡。但基於同樣的制衡原則,行政、立法機關有民意基礎,自然也要反過來對司法機關最高負責人的任命進行監督。根據美國憲法,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包括首席大法官),都是由總統推薦任命、參議院全體議員投票確認,任期無任何限制,唯有在位置出缺時,總統才可以作出新提名。因此美國大法官並不可能超越黨派政治,通常共和黨和民主黨總統都會提名傾向自己黨派的新大法官;只有約1/10案例是由總統提名非本黨人士出任。這些法官也有相當政治潛能,可以和行政、立法機關互通。例如美國第27任總統塔夫脫下台後8年,居然又被總統委任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歷來最著名的首席法官之一、負責調查甘迺迪遇刺案的華倫,也一度是和委任他的艾森豪威爾總統競逐黨內領導權的政治對手,原來是打算選總統的。

政治任命成角力戰場

近年最積極影響司法機關的總統一個是尼克遜,另一個是喬治布殊(小布殊)。尼克遜上台時,剛提及的首席大法官華倫終於退休。華倫當年雖然由共和黨提名,上任後卻愈來愈傾向自由派,被保守派視作眼中釘,提名他的艾森豪威爾視之為自己從政生涯的「兩大錯誤」之一(另一大也是錯誤提名另一名大法官)。尼克遜不但立刻任命保守派繼任首席大法官,更下令政府機關重點調查一名自由派大法官的個人操守,發現他曾收取某基金會2萬美元捐獻,以此為由逼他辭職,此後又以保守派填補位置。如此以行政資源整治司法機關,其實已有水門事件的影子。有見尼克遜如此「強政勵治」,另一名僅存的自由派大法官儘管已屆七十多歲高齡兼要靠輪椅代步,卻堅持不辭職,目的就是和保守派法官對着幹。

以推廣新保守主義「馳名」的小布殊,也有機會委任了兩名保守派大法官。他的上台全靠司法機關認可,令他對司法機關的掌控特別敏感。這是因為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佛州出現選舉爭議,原本地方最高法院作出了有利戈爾反敗為勝的裁決,而「巧合地」當地法院大法官以自由派佔絕大多數;但到了聯邦最高法院,則以5﹕4推翻上述裁定。布殊曾在2005年提名自己在得州時代已認識的密友、一直在白宮任職的梅爾夫人出任大法官,但因為這位女士表現太糟糕、傀儡形象深入民心,最終兩黨都不願意通過任命,令布殊被迫將之撤回,這是他的管治威望大跌的其中一個開端。奧巴馬上台後,千辛萬苦才成功委任一名自由派的西班牙裔女大法官,但目前聯邦最高法院還是保守派重地。

巧妙制衡行政立法機關

由此可見,在美國,大法官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往往捲入現實政治的最前線。但他們代表的法律專業和無限任期的制度,又讓他們成了制衡行政立法機關的屏障。這樣的制衡是美國制度最微妙之處﹕表面上,他們有其黨派傾向,但要是總統提名過分出格的候選人,很可能像小布殊那樣自食其果;一些有黨派傾向的大法官,又往往在任職後立場大變,忽然成為捍衛法治的使者,與總統打對台;由於他們還有個人政治潛能,也不可能純粹當黨派傀儡。至於這些潛規則有哪些適用於香港,就見仁見智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從《天使與魔鬼》看梵蒂崗的內鬥

作為電影《達文西密碼》的前傳,《天使與魔鬼》比前一部影片更直接瞄準梵蒂崗內部政治,盡管解碼過程相對顯得兒戲,但和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則更為逼人。電影原著小說出版於2000年,雖然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還健在,但它講述的老教宗神秘去世、新任教宗選舉的政治角力等,還是令喜歡對號入座的讀者想入非非。電影裡不斷出現主教被虐殺的情節,以及教宗的屍體,都讓觀眾發現:原來一切華麗外衣包裝下,都不過是凡人。

解碼主教、教宗被殺

根據電影情節,教宗死後,出現4名熱門新教宗候選人,他們一一遭遇虐殺,儀式還是按照所謂光明會的「地水火風」圖騰留下殘酷烙印,其中一人被泥土和老鼠塞口窒息,一人被刺穿肺部,一人被燒死,一人幾被淹死。這4人自然都是虛構人物,但給他們設計的身份卻照應了2005年新任教宗選舉的過程。例如電影中有一名候選人是來自法國的黑人主教,而當年確有一名熱門黑人候選人,即來自尼日利亞的阿林澤(Francis Arinze);電影的頭號候選人是來自米蘭的主教,而在2005年,據說曾有一名自由派主教在首輪投票中得票比最終當選的本篤十六世還多,他是來自意大利的米蘭主教馬蒂尼(Carlo Martini)。

電影裡的四大主教,有3位被虐待致死,這固然讓他們成為烈士,卻也讓他們的宗教尊嚴被打散了。例如那名黑人主教被刺穿肺部,在萬人空巷的群眾集會上暴斃,官方居然還可以以「一名遊客意外身亡」報道,似反映這名主教穿上一般服飾,即完全無人認識。此外,電影刻意放大主教選舉團成員穿紅衣吸煙的鏡頭,似乎也是要說明這群老人不過是普通人。在原著中,4名熱門候選人一一身亡;在電影裡,最終那名大熱門米蘭主教則獲救,成為新任教宗,他那穿上誇張教宗服飾的儀態,和他被淹在水中的神態,可謂相映成趣。

另外,電影裡老教宗被自己的助手(即兒子)毒死、口腔發黑的症狀直到十多天後主角一行人開棺時才發現的情節,似在影射1978年若望保祿一世離奇暴斃的懸案。1978年,教宗保羅六世病逝,主教團選出被視為改革派的冷門若望保祿一世繼任,怎料一個月後,他就離奇暴斃,來自波蘭的若望保祿二世才有機會改寫歷史。若望保祿一世之死,是眾多陰謀論的關注重點,不少人相信他是死於非命,原因是他的改革姿態觸及太多教會內部利益,在意大利勢力極大的黑手黨也不安心,兩者決定暗中結盟下手。正如電影《天使與魔鬼》所說的,天主教的傳統不容許對教宗驗屍,因此若望保祿一世的死因至今成疑。

在電影編造的主教、教宗被殺情節背後,是天主教會內部鬥爭一直十分尖銳的現實。50年前的第二次梵蒂崗大公會議,被視為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大對決,結果改革派大勝,不少「過時」的習俗被一律廢除。在保守派眼中,這無疑是「敵基督」的勝利,好些從此嶄露頭角的年輕主教,就是保守派眼中的可疑分子。近年來,在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帶領下,教會保守派向自由派(即原改革派,代表是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動反攻,雙方鬧得很不愉快。然而,正面探討這些題目畢竟還有若干禁忌,《天使與魔鬼》也不例外。

假如梵蒂崗被納粹洗劫

梵蒂崗歷史上,不少教宗的口碑都頗有問題。據《教皇傳》記載,中世紀的教宗不知所謂的居多,德行有規的甚少。幸好近代教宗一般道德標準甚高,特別是若望保祿二世和召開梵二大公會議的若望二十三世,在世時已被視為聖人級人物。但近代教宗也有備受抨擊的一面,例如本篤十六世年輕時曾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及他目前的「獨裁」傾向,就不斷受到教會自由派質疑。至於近百年爭議最大的教宗,當首推二戰前後在位的兩位:庇護十一世在位時,和墨索里尼簽署和約,解決了「羅馬問題」,正式成立梵蒂崗城國,意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時,他也持默許態度,被一些人看成與法西斯同流合污;繼任的庇護十二世在二戰中保持中立,拒絕譴責納粹德國,也沒有積極聲援猶太人,令一些史家著書立說,形容他是「希特勒的教宗」。雖然也有不少史家設身處地,認為二人根本不可能發揮更大效用,只能如此苟延殘喘,來換取超然地位、拯救更多的人,但兩位教宗的名聲,已不可能白璧無瑕。

關於庇護十二世反納粹不力的爭議,20多年前即有電影正面觸及。攝於1983年、曾獲提名艾美獎的《梵蒂崗俠聖》,將故事背景設定於二戰後期的1943-1945年。當時意大利已戰敗,墨索里尼被群眾推翻,後來雖然被納粹救出、在北部苟延殘喘,但法西斯已不能控制羅馬,於是德軍直接占領這意大利首都,連帶對梵蒂崗構成威脅。在電影中,庇護十二世雖然拒絕向德軍交出俠客神父,但堅持中立的他私下也勸神父的拯救行動「適可而止」,擔心過分刺激納粹,可能激怒希特勒來個玉石俱焚。在他而言,應該「不惜一切」捍衛梵蒂崗的道統傳承。他帶神父走進梵蒂崗地下藏寶殿,場景就像《天使與魔鬼》,然後訴說那些珍貴文物不能在他手中毀滅。神父對此不以為然,和教宗唇槍舌劍爭辯,這是電影最精彩的部分。

電影裡的「俠聖」,歷史上真有其人,那就是來自愛爾蘭的神父奧費拉赫特。他眼見眾多反納粹分子、盟軍同情者等遭納粹秘密警察追捕,自發建立了一個拯救網絡,庇護了3000多人,其中就包括企圖暗殺他的德國駐羅馬秘密警察頭子赫伯特·卡普勒的妻兒。直到盟軍解放羅馬,他成了各國嘉許的英雄,仍然每月探望被判終生監禁的卡普勒,最終戲劇性地令這位前度對頭皈依天主教。奧費拉赫特在電影裡的形像,是教會少見的「俠客神父」,他經常像羅賓漢、梭羅那樣喬裝易容,甚至以《聖經》當自衛武器。加上飾演神父的是老牌型男格力哥利柏,更令觀眾容易產生一面倒的愛慕,視其為拯救教會的「天使俠客」。

然而,據後世研究,當時納粹真的曾擬定計劃直接占領梵蒂崗、把教宗扣押為談判的人質,更下令「要是教宗反抗,就朝他開槍」。假如納粹真的占領梵蒂崗、摧毀教會文物、殘殺教會庇護的人、利用教會資產延續戰爭,而導火線是俠客神父的挑釁,那麼教徒會否還視神父為天使、抗納粹不力的教宗為魔鬼?還是像另一些作家那樣,高度評價教宗的個人德行及智慧,把他平反為忍辱負重的聖人?就後一角度而言,俠客神父的行動,是否有意讓納粹襲擊梵蒂崗本部,來揭示教宗的懦弱乃於事無補,從而更改教會的中立政策,好比《天使與魔鬼》裡那位年輕而狂熱的教會領袖那樣,深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假如引德軍毀滅梵蒂崗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俠客神父可以接受的犧牲,那麼又有沒有教徒會視他為魔鬼?

干屍傳統和鞭屍鬧劇

說回屍體,《天使與魔鬼》裡的老教宗被開棺,倒符合了梵蒂崗的傳統。因為每當教會封聖時,就會對聖人棺木位置作出移動,同時也習慣開開棺,看看屍體的保存狀態,假如保存完好,就會拿出來公開展覽,作為「神跡」的展現。例如2000年,若望保祿二世宣布對兩位前任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庇護九世宣福(即宣聖前的步驟),當時就為二屍開棺,發現都保存完好。於是,兩位教宗的遺體都被放在梵蒂崗教堂展覽,成為了為遊客「開闢」的新景點至今;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向二屍致敬的圖像,也曾發放全球。

若望二十三世去世至今不過50多年,屍體保存完好還說得過去;庇護九世——也就是《天使與魔鬼》講述閹割梵蒂崗男性裸體雕塑的教宗——的屍體經過百多年還保留完好,則難以置信沒有經過人為加工。不少教會也保存有聖人古屍,甚至聲稱有生於公元4世紀而今天也保存完好的聖人,雖然這些屍體都不能被檢驗,但一般相信可能早被加上蠟。事實上,教會也承認若望二十三世屍體的科學處理很好,再也沒有說這是神跡。

屍體既然俱在,鞭屍行為就在所難免。庇護九世逝世前後,適逢意大利民族主義興起,教會喪失世俗領土教皇國,教宗淪為「梵蒂崗的囚徒」,有激進分子在庇護九世死後3年舉行移靈儀式時,企圖搶奪屍體,聲稱要把屍體丟進河裡。至於直接對教宗屍體摧殘的最恐怖一幕,發生在公元897年,當時的新任教宗斯蒂芬六世為了宣泄對前任打壓他的憤怒,下令對福爾摩塞教宗開棺,把屍體放上法庭「受審」,安排一名嘍囉代屍體答問題,宣布其「有罪」。既然罪名成立,福爾摩塞自然被判革除教宗職位,屍體也被斬掉三根為教徒祝福的骨頭手指,然後被丟進河裡。不久,斯蒂芬六世也被反對者推翻、絞死。

時至21世紀,梵蒂崗要維持其神秘性越來越難。不少人得悉了教會政治的真相,都產生理想幻滅的感覺。《天使與魔鬼》不斷強調「教會當然有錯誤,因為教會是人建立的,但不應影響宗教的信念」,可這信息能否廣為世人接受,則是另一問題了。

沈旭暉 南風窗 2009年9月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日本「幸福實現黨」﹕你信奉主.愛爾康大靈嗎﹖

【咫尺地球】這次日本大選,在主戰場外,也出現了別有特色的插曲,例如出現了一個新政黨,叫「幸福實現黨」。

這個新黨並非一人黨,而是有特定宗教背景的集體創作,它的母體是教派「幸福科學」。教派創辦人兼政黨太上領袖大川隆法有特殊崇拜對象,名叫「主.愛爾康大靈」,據說是「地球系靈團的創造者,參與地球所有事務」。一如其他聖人,他聲稱受到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孔子和莫扎特的精神指引,要他創立教派,「為所有人帶來幸福」,而這些人大多是「主.愛爾康大靈」的歷代化身,他本人自然是這一代的化身。

這位教主據說寫了五百多本書,衛斯理也甘拜下風,但除了把莫扎特加入上述名單有「創見」,著作其實更像心靈雞湯,《常勝思考》、《常勝策略》、《勇氣的力量》等,都是教派經典。不過教派經過二十年經營,似乎已掌握一定資源,它原來推薦了三百多名候選人參選,單是繳交按金就接近一億港元,如此規模橫空出世,自然教人側目。後來教派一度說退選、又說不退,明顯是為了宣傳而已。

除去宗教外衣 本質似小澤

幸福實現黨登上國際舞台,特別被內地網站大舉批評,還是因為它出格的政綱。根據這個黨/教派的世界觀,朝鮮是日本頭號敵人,而中國是朝鮮的後台老闆,有統治地球的野心。大川隆法既是「聖人」,自然「無所不知」,也出版了探討朝鮮問題的專書,名為《金正日的守護天使》。這書透露了一個驚人秘密﹕一位「金正日的守護天使」向他密報,朝鮮快要對東京天皇宮殿進行核攻擊,逼日本投降,其他軟弱的政黨無論是自民黨還是民主黨,都會被嚇得不敢回應,唯有他的宗教道德力量足以戰勝邪惡。因此幸福實現黨主席大川恭子、也就是大川教主的妻子,繼曾蔭權以後,又以「第三道路」包裝自己的政綱,內容包括重整軍備、修改憲法、對朝鮮先發制人;鼓勵日本人在經他們改善的生活環境努力做愛、接收更多移民,增加人口到三億人,以解決老化問題;同時移除美國強加的殖民思想,改而把幸福科學教派的宗教特色,移植到日本生活的每一部分。

這黨派目前的狀態自屬笑談。但它的出現,卻符合日本政壇深層結構。事實上,去除主.愛爾康大靈、莫扎特和守護天使,大川教主的政綱並不新鮮。民主黨靈魂小澤一郎就曾談及朝鮮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以及修改憲法的必須性,只是由於他目前隸屬的民主黨吸收了不少左派政客,必須對右傾立場作一定調整,在金融海嘯下也要有「脫美入亞」的宣示,近期言論才變得克制而已。

日本政客拉攏「御宅票」

幸福實現黨的卡通化政綱也不能單以怪誕視之,因為這是日本政客拉攏「御宅票」的表現。例如身為宮崎駿舊同學的現任首相麻生太郎經常打「宮崎駿牌」,自稱標準漫畫迷,以為這就能滿足青年對現實的幻想;民主黨的鳩山由紀夫則成功爭取自己成為《動畫宅人精英》雜誌封面人物。有見及此,幸福實現黨也重金禮聘佐藤文也擔任「文化局長」,這位佐藤文也是偵探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作者,一度被安排硬撼麻生的席位。可以說,幸福實現黨參選並非為了勝出,而是為了保存上述日本思潮在輿論的版面。當評論員紛紛視之為笑談並加以引述,他們的目的已達到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