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方大同與巴哈伊教

【咫尺地球】上周朋友邀請觀看方大同演唱會,並笑問是否能從他的歌領略到什麼國際關係倫理。雖是笑問,但這位年青歌手的背景,確能開拓港人的國際視野﹕這不單是因為他的R&B、他的家庭自學履歷,還因為他的信仰巴哈伊教,也就是從前翻譯的「大同教」。

巴哈伊教出現於19世紀,是目前信眾增長最快的新興宗教之一。香港一直有「六大宗教」說,即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孔教,這說法在學術上充滿歧義,政治上也頗受爭議,巴哈伊教不斷嘗試擠進上述名單而不果,也許是六大宗教有默契不接受後來者。對一般人而言,巴哈伊教的信仰依然遙遠,但其實有下列特色值得注意﹕

伊斯蘭教潛在競爭者

一、巴哈伊教是由伊斯蘭教衍生出來的教派,而又不是伊斯蘭分支,這在伊斯蘭教史上並不常見。當年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時,也是天主教體系的衍生,他也認同天主教的一眾先知,只是把自己加在名單成為「最後的先知」。

因此當巴哈伊教巴哈歐拉(Baha'ullah)依樣畫葫蘆援用同一名單,而把自己的名字加在「最新先知」的位置,巴哈伊教就注定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難題。一方面,伊斯蘭教不能視之為內部派系,但另一方面,不少巴哈伊教義有明顯伊斯蘭影子,例如「真神的獨一」就是。在阿拉伯世界,最有潛力與伊斯蘭教競爭的其實是這類由之衍生的新興宗教,而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二、巴哈伊教曾被翻譯為「大同教」,因為它的教義主張世界大同,消除民族國家界限,認為世上宗教系出同源,其他諸如性別平等、宗教科學並行不悖等更不待言。雖然不少宗教有類似說法,但它們在各國都和民族主義結下千絲萬縷關係。相較下,巴哈伊教有具體綱領對世界大同加以落實,例如主張使用世界語、希望出現世界法庭。這些訴求的提出,對國際聯盟、聯合國等先後出現有一定推進作用。當全球化時代帶來主權模糊化的新世紀,新一代開始一方面認同多元文化主義、另一方面認同全球一體化,產生了眾多「全球在地」(glocalized)新文化,巴哈伊教的發展空間應會更大。

相信世界無國界

三、巴哈伊教雖然也有其宗教儀式和崇拜項目,但反對傳統宗教那種高度形而上的精神生活,認為靈性修行的提高,應通過參與社會來達成。在不少宗教,一些地位崇高的教士只負責思考,巴哈伊教則主張參與社會就是修行,希望將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世界結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像武俠小說分成「內功」、「外功」兩個部分。

有了上述背景,再回顧方大同的音樂,應會得到新的面向。由於他的家庭都是巴哈伊信徒,相信世界無國界,才會由夏威夷移居上海,才會相信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會是巴哈伊的未來發展重鎮,這似乎也和他的音樂那種東西方fusion「大同」的格局一脈相承。

到了最後,他的歌迷毋須知道什麼是巴哈伊教,但對教徒而言,包括音樂在內的社會參與,都可算是靈性修為的過程。

方大同本人就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相信音樂是一種很有力量的工具,任何藝術都可以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我會選擇做的音樂不是為了自己享受就算,希望做出來令人有正面推動力。我們的信仰很少傳教,但聽我的歌,可以聽到我的belief,但又不會hard sell。」也許,這就是巴哈伊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