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4日星期三

美國的中東元首角色遊戲

布殊在去年提出符合其牛仔智商的「布殊主義」,教導世人「我們」「他們」之別,但宣布阿拉法為中東和平障礙的「他們」後卻劣評如潮,因為這二元平面思維,已扭曲了美國的外交大戰略 (Grand Strategy) 。

從歷屆白宮施政所見,美國並非盲目服膺漢賊不兩立,而是以國家友善度、領袖合作度與取締準繩度三大原則,把各國元首歸入下列善惡八部:

布殊主義八點修正

一、國家善,元首善,難取締:美國與這類國家為盟友,元首間也因國家需要成為密友,典型例子是兩代英國首相貝里雅與戴卓爾夫人;

二、國家善,元首善,能取締:此等朋友二號似受華府敬重,但在大舞台只是嘍囉,個人色彩灰白,像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

三、國家惡,元首善,難取締:白宮每與崇美強人結為策略性夥伴,並動員輿論機器表揚其出淤泥不染,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京;

四、國家惡,元首善,能取締:蹣跚上台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等弱勢領袖,逆一國民意與美國為善,算不上夥伴,只是春秋時代的附庸;

五、國家善,元首惡,難取締:前法國總統戴高樂等強人兼民族主義者,明白與美國苟且符合國家利益,但個人反美情緒高漲,與華府貌合神離;

六、國家善,元首惡,能取締:盟國中的反美領袖未能壓制國內對手,令後者與現存美國利益結合,往往和平演變收場,像涉販毒被老布殊逼下台的前泰國總理納隆、離奇辭職的前英國首相威爾遜;

七、國家惡,元首惡,能取締:這批弱勢反美領袖雖得民心,但常被第五縱隊政變拉倒,慘敗例子有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慘勝有委內瑞拉總統韋莫斯;

八、國家惡,元首惡,難取締:最令美國頭痛的「狂人」,終局不是古巴卡斯特羅、利比亞卡達菲那樣與華府冷戰,就是伊拉克薩達姆那樣打起熱戰。

阿拉法的角色演化

阿拉法在倫敦蠟像館,先後有槍王到和平老人等造型七款。他的外交際遇,同樣無常:

阿氏出道於 70 年代,其時巴解不過眾多反猶太組織之一,恐怖與業餘色彩並重,被分派的是醜角(角色七)。到冷戰末年,地位日固,浪漫地在 1988 年「建立」巴勒斯坦國,卻恐怖依然,淪為與各地狂人齊名的大反派(角色八)。及至克林頓推行和解外交,促成以巴和議,阿氏居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一時漂白成為大俠客(角色一)。但巴人不滿其讓步過多,哈馬斯乘機崛起,阿拉法份量循序漸退,在角色二三四間不斷躑躅。到了這波以巴危機,在布殊與沙龍內外交困下,終於打回原型。

布殊殺牛用雞刀

其實阿拉法獲釋後雖然敗部復活、壯懷激烈,卻希望憑三十功名與美國周旋,還是普京型角色三。只有布殊見巴人仇美日深,以為阿氏未能免俗,才逼不及待要取締他來「支持」巴人,卻不知此翁對華府已相對溫和,亦難用完即棄。如今求仁得仁,美巴割蓆,阿拉法又與薩達姆合演角色八:諷刺的是這種推倒元首、重來和平的「和平方案」,只對弱勢反美領袖(角色七)奏效,對阿氏卻是殺牛用雞刀。

電腦世界一直流行角色扮演遊戲 (RPG) ,美國玩的卻是角色設定遊戲 (RAG) :先摸熟國內政情,再強派各國領袖於不同崗位。布殊趕絕阿拉法,固然忠於布殊主義化繁為簡、八縮為二的精神,卻違背了 RAG難為正邪定分界的彈性國策。阿拉法的身分與美國利益出現逆差,肯與布殊合作的新巴勒斯坦強人又屬虛幻,前者絕路未絕,後者的布殊主義卻日見途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