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5日星期五

美國大選出現「穩定結構」?

美國總統大選最富啟發性的現象,並非誰人獲勝的估領袖遊戲,而是50州的選舉結果,居然有47州與上屆相同。這在美國史上頗罕見,特別是過去4年出現大量爭議,候選人亦換上一半新面孔,選民卻難得專一。這象徵着兩個重要改變:

從前州級選舉結果每屆不同,一大原因是地方改朝換代,州長或議員的得失直接影響所屬政黨總統候選人的成敗。這次兩黨管治的州份卻大量投向敵營,而且共和黨在民主黨大本營加州出了阿諾舒華辛力加州長,對選情毫無影響;新澤西的民主黨州長James McGreevey捲入性騷擾醜聞、公開「出櫃」並辭職,也無損克里在當地的支持度。美國選民對地方和國家議題愈來愈懂得區分,暗示選舉人票間選的根本理論---州級和聯邦利益存有衝突---已被局部修正,因為公投一類直接民主已逐漸成為主流。

排除了地方中介,選民的「長情」便反映了危險的事實:兩極政治正成型。其實美國兩黨制一向並不兩極,民眾只對議題意見相左,在意識形態層面多找到共識,很少總統像布殊那樣令人愛恨分明。布殊與克里沒有嚴重的議題矛盾,雙方選民卻愛以逆向邏輯投票:anything but Bush,or vice versa。僅有形勢逆轉的3個州都是「光復區」:東北的新罕布什爾重回民主黨貴族圈,中南部的新墨西哥和愛荷華則與布殊串連,東西民主、中南共和的版圖難得如此劃一。若布殊的一群連體嬰:單邊主義、新保守主義、基督復興運動都成為被批判的對立面,兩極現象很可能在未來4年被強化。

美國總統受制度和政治文化監察,重要性其實有限。選舉人面依舊,桃花全非,政治文化的根本變革,才值得注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