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4日星期六

伊朗狂人「第二革命」的理性

【咫尺地球】近日報章報道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的激進言行,包括重啟核研究、稱納粹屠殺猶太人為「神話」和詛咒以色列總理沙龍死亡,這位總統也就填補了國際社會急需的「狂人」位置。但挑戰西方其實不是內賈德的首要目標,他的新政其實為了安內多於攘外。

宗教勢力的雙刃劍

內賈德的前任總統哈塔米屬改革派,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則堅守伊斯蘭信條,令一般人以為內賈德上台後,會出現更和諧的政教關係。事實上,內賈德和哈梅內伊立場相近,經常以伙伴姿態出現,互相吹捧,總統更吩咐民眾只能掛哈氏肖像、不能掛他的像,但這不代表他們和衷共濟。哈梅內伊是伊朗建國教士霍梅尼欽點的接班人,內賈德的宗教導師亞茲迪(Ayatollah Mesbah Yazdi)則是霍梅尼的對手。後者是什葉派第三聖城庫姆(Qom)的精神領袖(第一、第二聖城納杰夫和卡爾巴拉均位於伊拉克),創立什葉派哈漢尼(Haghani)分支,在伊朗首先提倡「回學為體、西學為用」,鼓勵信眾到西方名牌大學學習應用科技,回來報教報國,認為這能夠讓整個西方世界逐漸改信什葉派,人稱「鱷魚教授」。80年代時分支一度因為霍梅尼的壓力被迫解散。

內賈德是亞茲迪的堅定盟友,本人沒有出國,但也是土產工程系博士,重用帶有宗教熱情的技術官僚,哈梅內伊已經感受到來自宗教勢力的內部威脅。內賈德當選後,哈梅內伊委任形象開明的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為「權力委員會」主席,負責對新政府進行監督,而拉氏正是內賈德大選時的主要對手。內賈德的反美反猶言論,一方面滿足哈梅內伊的宗教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昇哈漢尼派競爭力的手段而已,比併激進而已。

經濟改革的硬仗

內賈德贏得大選,關鍵還不是反美立場,而是個人的民粹傾向和簡樸草根的形象。他其中一項政綱﹕將石油收入回歸大眾、根治腐敗,特別觸動基層人心,當選後自然受到既得利益階層抵制。他先後提名3名親信為石油部長候選人,都被國會否決,最終只能讓一名老官僚繼任部長。此外他屬意的嫡系福利部長和教育部長人選都不獲通過,這在伊朗式民主是相當罕見的。內賈德貴為總統,卻經常自稱受害人,在國內的弱勢地位和在國際社會展現的強勢形象相映成趣。假如總統短期內不能駕馭國內反對者,國家只會邁向政治鬥爭、拖低行政效率,這正是那些寄望「強政厲治」的支持者不願看見的。

換句話說,只要內賈德堅持兌現競選承諾,他就沒有邁向溫和的空間,只能夠繼續舞動民族意識,來突顯既得利益階層喪失革命熱情、既缺乏勇氣和西方周旋、又不了解民間疾苦的事實。「狂人」不但不容於國內的溫和派,亦不容於堅持穩健作風的保守派,只能夠靠一個嫡系宗教派系鼓動新一代,為國家作出「第二革命」。從這個角度看來,反西方言論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與時間競賽﹖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各國有不少教訓,最惡劣的影響是讓各國民族主義者以為必須擁有大殺傷武器,國家才能夠安全。自從布殊將一度有和解傾向的伊朗歸入邪惡軸心,伊朗步步走回激進,國際輿論由同情步向離棄,近月甚至爆出中情局故意泄露次等核秘密予伊朗請君入甕的陰謀。「美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邏輯大有市場,是有原因的。

這時候,伊朗宣布重啟核研究,只要不面臨軍事壓力,內賈德就奪取了議題決定權﹔假如真的成功研製核武器,更可能連哈梅內伊的影響力也一併取締。這是一場賭博﹕贏了,伊朗歷屆總統的「兒皇帝」現像可能徹底改變﹔輸了,內賈德免不了下台,甚至整個革命政權也可能輸掉。當內賈德抱着「窩囊下去反正下台」的想法,他重啟核研究的決心也就不用懷疑。不過「狂人」還是理性的,懂得 brinksmanship策略﹕他「建議」美國撥出阿拉斯加收容猶太人建國一類卓見,只是為國外傳媒度身訂做的sound bite ,用來測試風向,據說並沒有在官方通訊社向同胞播放。怎樣根據風向判斷美國反應來和時間競賽,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