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查韋斯的秘密:「反美鬥士」與美國的默契(一)

拉美傳奇領袖查韋斯病逝,拉美領袖空群出席其葬禮,古巴、伊朗、白俄羅斯等美國敵人一律表示深切哀悼,查韋斯的「反美鬥士」形象更深入民心。然而仔細看查韋斯治國十四年的政績,不難發現他雖然天天咒罵美國,乃至說布殊是「魔鬼」,但在經濟層面,始終沒有挑戰美國核心利益,反而在關鍵立場和美國有充分默契;就是在戰略層面與美國勢成水火,卻也沒有口實被納入「邪惡軸心」。對這奇怪的關係,內地國際關係學者稱之為「鬥而不破」,認為是查韋斯「以大局為重」──這也許不錯,但更重要的是美委關係「外張內弛」,反而比純粹合作更符合兩國利益。

委內瑞拉經濟政策從未挑戰美國利益

先說查韋斯的最大憑藉:委內瑞拉的石油資源。他要求外資石油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重新簽約,對其參與本國石油業進行種種限制,後來乾脆連對石油業提供的服務也國有化,並以相關資源投資福利項目,令他受到貧民歡迎。但由於這些福利項目多以解決即時問題為目的,鮮有發展其他產業,人民自然越來越依賴政府,加上查韋斯認為推高油價是他施行福利的武器,令石油幾乎成了委內瑞拉的單一產業, 同時也令委內瑞拉對入口的依賴越來越深。

外資石油公司也許覺得在委內瑞拉投資風險大,但一般美國企業、乃至美國商貿官員,感覺卻恰恰相反。委內瑞拉的石油提煉技術有限,主要還得從美國引進,而對委內瑞拉石油有大量需求的區內國家,也必然要包括美國。結果就十分諷刺:「查韋斯模式」越是啓動,委內瑞拉越是不可能切斷和美國的經濟聯繫,雖然他不斷「威脅」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但客觀事實是,他根本沒有替代方案。所以在查韋斯任內,在他天天反美的同時,委內瑞拉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市場依然是美國,佔其總產量起碼六成。

而且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委內瑞拉由於缺乏技術,每向美國出售10桶原油,就要以高價購回2桶被提煉的汽油。查韋斯一向視前朝精英為美國傀儡,但不少反對查韋斯的前朝精英,反而批評查韋斯的經濟政策過份依賴美國,曾任委內瑞拉發展部長的經濟學教授、後擔任權威期刊《Foreign Policy》總編輯的Moises Naim就是代表人物。而一些曾支持查韋斯的游擊隊領袖,和他也以同樣原因反目,像查韋斯前度親信Douglas Bravo就說他的政權「看上去是革命的,但實際上還是新自由主義」。

美國品牌壟斷委內瑞拉市場

委內瑞拉靠「石油福利」帶動經濟增長、卻缺乏其他產業導致的入口依賴,也令美國成為委內瑞拉最大入口國,而且雙邊貿易持續上升,美國企業大為受惠,利益甚至比從前更大。在伊朗、古巴、北韓等反美國家,遊客難以看到麥當勞、星巴克,但委內瑞拉從來是美國品牌天堂,它們的廣告經常在查韋斯的反美標語旁邊出現。委內瑞拉反對派始終沒能在美國建立龐大勢力,也是因為查韋斯政權雖然開罪了國內中上層,卻不為美國企業反感,反而是美國既得利益的重要夥伴。甚至華爾街投資銀行也和委內瑞拉關係密切,查韋斯要賣債券,得聽他們意見;在民間層面,「整容旅遊」也為委內瑞拉吸引了不少美國遊客。兩國在不同層面的相互依賴,遠超外間想象。

外交關係協會的《與查韋斯一起生活》建議書

某程度上,查韋斯為委內瑞拉爭取了國際地位和自主權,但結構上,卻還是脫離不了美國影響,甚至因為其「石油福利」體系的落實,比從前更不能脫離美國。意識到這點,不少美國外交官、智庫早就向政府建議一道應付查韋斯的簡單公式:根本無須理會他的任何反美演出,也不必把他妖魔化,只需強調兩國在務實層面的合作,暗中傳達美國不能接受的幾條底線就是。美國應表明當查韋斯違背這些底線,就會全面反擊,也會以「違背普世共識」為由孤立委內瑞拉,但只要查韋斯在安全線前停留,就會放任他演出,換取鞏固雙邊經濟。外交關係協會Richard Lapper的政策報告書《與查韋斯一起生活》(Living with Hugo),就是把上述方針具體化的例子。對美國這策略,查韋斯也是心照不宣,結果查韋斯和美國就結成了奇異的共生關係,直至最後一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