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1日星期五

美國攻伊世界秩序巨變

美伊之戰與二次大戰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卻已帶來第三次世界巨變。美國鍥而不捨地出兵,皮裏陽秋,遠比能見度為大,一切以二戰重建為藍本,目標直指建立國際新體系。

二戰後,正反法西斯對決的舊體系立即崩潰,反法西斯陣營分裂成資本共產兩極。美國鞏固新世界的捷徑,就是把前法西斯國家極速改造:日本通過麥克阿瑟管治五年,變身華府鋼盟,西德經馬歇爾計劃經援,淪為紐約腹地。美伊戰爭,目的是製造上述翻版。

冷戰後模糊多極美國不喜

雖然現時共產集團消亡,資本主義獨大,但世界一直未出現明朗格局,而這模糊「多極化」,深為美國不喜。美國鷹派一直希望建立穩定的世界新秩序,而「穩定」,反智地,是以常規性對抗為基礎的。

九一一事件,製造了反恐神話,給予美國塑造「對抗式穩定」的契機。不破不立,美國最希望以日本模式強加伊拉克,化敵為友,使之成為新世界經濟中心,並以此為槓桿,推倒世界棋局重來。「志願者同盟」,一如二戰後的馬歇爾十六國,不過對美元望穿秋水,法、德、俄則成了美國口中的「非志願者同盟」。

這便構成了「合縱式全球化」與「連橫式全球化」對決的新格局。對局雙方,均服膺資本主義,分裂原因從來不是對伊和戰的「瑣碎」問題、無關霸權反霸權,卻源於被冷戰冰封的國際矛盾。

九一一美國製造新局契機

美國主張「合縱式全球化」,也是「金字塔全球化」:只有美式單一標準於金字塔尖,以此複製各國,震懾全球,令美國經濟得到廣袤腹地。

美國捨王取霸,也有其「無奈」:經濟學者在八十年代開始,便認為華府真正威脅來自資本主義世界內的對手:德國與日本。美國身為反共龍頭,自有其必要國際開支,包括在世界各地作政治經濟投資。這對美國國力而言,如同當年羅馬風光背後,已是帝國弩末(imperial overreach)。當美國國內經濟發展飽和,為免霸權成為泡沫,便只能把美國系統在世界一氣化三清,所以其烏托邦,只能是單一的全球。

九一一後,美國忽然頓悟這是推動「合縱式全球化」的最好時機。改造阿富汗與伊拉克,就是希望它們成為合縱集團基層樣板戲。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佔領伊拉克後的「和平」方案,就是數以百億計的經濟轉移,也是馬歇爾計劃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轉移,難怪股民欣喜,更難怪國際賭徒雀躍。

美澳支持出兵怕地位不保

誠如鮑威爾所言,全球有四十五國支持美國出兵,也就是四十五國已組成合縱集團。成員入伙,因為它們與美國一樣,認為這是冷戰後最佳位置。保守強國如英國、澳洲等,擔心在連橫體系競爭失敗,屆時強國地位亦不保,因此寧願投靠美國,還可確保集團第二把交椅。貝理雅說出兵將「影響英國未來五十年國運」,聲淚俱不下,就是如此解讀。

此外一批小國,雖然了解單一型全球化將令經濟被美國操控,但兩害相權,依然認為引進美國經援,將比不可測的強國共同開發,對本國發展更多快好省。此所以四十五國名單,東歐窮國佔了一半,不知道它們能提供什麼,只知道它們能得到什麼,知道還有它們與美國一起,已分別徹底打倒昨日的我。

中型強國盼多極平等

相映成趣「連橫式全球化」,則主張建立多極、平等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屆時中型強國,自信通過擴大國力、互動競爭,能加強自身地位。中法德俄等均屬於這集團,在冷戰後希望扮演一極,同時知道一己不足以主導全球,因此鼓吹多元,讓大國連橫平等,希望不同利益並存,反對美霸。

法德俄外交叛變,就是看出布殊出兵伊拉克是成立合縱集團的偉大宣言,因此才不得不自明本志。認為本國經濟政治在美國體系得不償失的,將慢慢加入連橫集團,這還包括吃過美國苦頭的第三世界。非洲三大領袖南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發表聯合聲明反戰,便是非洲各國被IMF折騰二十年後的反思。

經濟不能靠美國者加入反戰

縱橫抗衡,無疑是巨變。它不是熱戰,不是冷戰,從表面甚至難以看清。其實恐怖主義、文明衝突,都只是浮光掠影,從現象看本質,世界被單一型與多向型全球化分裂,已醞釀多年。一等國和三等國拼揍的合縱聯盟,像教主獨大的邪教,十三家半總掌門下,只有破銅爛鐵嘍囉;連橫聯盟則由二等國組成,如五嶽結盟。將上述新格局套入美伊之戰,當發現兩派早已試招,戲中有戲,劇力萬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