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麥凱恩的「Change」

【咫尺地球】一直以來,「Change」是奧巴馬的商標,儘管除了年輕和膚色,他能帶來的改變並不一定明顯。近日高齡72的麥凱恩忽然喊出「Change」,雖然略顯突兀,卻讓不少選民重新發現,也許他當選同樣能帶來新意,影響可能更大。

單論經濟,奧巴馬雖然左傾,但也強調不會當福利主義者;麥凱恩雖然右傾,卻也承諾由政府負起責任對付環保,並有意干預市場的最高薪階層,反映兩人均有意拉攏中間選民。單論外交,兩人都沒有提出突破,姿態都顯得飄忽。單論社會政策,奧巴馬其實頗合新保守主義者口味,反而麥凱恩卻比絕大多數共和黨人都左傾,例如他對平權運動和禁槍運動的立場,都與共和黨主流格格不入(雖然也因競選而出現微調)。

既然雙方都中間落墨,麥凱恩數十年來的獨行俠形象、和他一直擁有跨黨派號召力的往績,卻可能讓厭倦凡事二分法的一些選民,感到較有「做實事」的希望。當奧巴馬開始強調自己對建制運作充滿了解,來說服選民自己並非無經驗之輩,麥凱恩卻高調提出改變建制,例如說要在環保一類事項建立跨黨派共識,邀請其他黨派入閣,加強監察政壇大老的金錢和權力,從而在美國政治生態製造一個結構性的中間陣營。

廣大政治人脈增變革成數

這樣的「Change」,需要廣大政治人脈和往績,才能教人相信其可行,而數十年來的麥凱恩,恰恰就是以此形象示人。這次他挑選副總統候選人,原來的大熱是其好友康涅迪格州獨立參議員利伯曼,此人曾是民主黨重量級政客、曾與戈爾 拍檔競選2000年總統,後來因伊拉克戰爭和黨內主流鬧翻、更因初選協調問題退黨,可見麥凱恩建立中間勢力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何况利伯曼依然是麥凱恩內閣的國務卿可能人選。2004年,美國媒體甚至一度盛傳麥凱恩將擔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的副手,雖然最終沒有成事,但也可見麥凱恩一直予人的跨黨派形象。

奧巴馬遵從黨內建制勢力

相對而言,奧巴馬年少,但氣其實並不盛,對黨內大老十分尊敬,因此才能平步青雲,逐漸得到民主黨建制派的信賴。他選擇拜登為副總統候選人,明顯是向黨內主流派交心。麥凱恩則一直以黨內異見者自居,經常批評黨內領袖,對共和黨富有政客的作風尤其看不過眼,美國人多相信他是被打壓者。他選擇身體力行反墮胎的佩林為拍檔,固然籠絡了共和黨價值觀的基本教義派,但她那甚淺的建制資歷,似乎才是符合麥凱恩那杯茶的主因。假如精英主義是一個單一集團,也許他們情願上台的是奧巴馬,而不是麥凱恩。

當然,麥凱恩現在不得不依靠共和黨全力助選,其團隊成員都和傳統精英關係千絲萬縷,也捲入不少金權醜聞。作為從政多年的老政客,麥凱恩更不可能不懂如何一方面做「Change」的門面工夫,一方面作內部交易。但對將於選舉左右大局的中間選民來說,反正他的變革能力,不一定比奧巴馬差。中年以上的中間選民也許更會想﹕年輕帶來形式上的改變容易,但帶來結構性改變的,好些時候,其實來自老人家。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