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南蘇丹獨立公投後遺症

【咫尺地球】南蘇丹今天舉行獨立公投,一般相信將大比數通過獨立建國。此前蘇丹總統巴希爾訪問南蘇丹,終於表示支持南蘇丹建國,一改一直以來的不合作姿態,為公投掃除了最後障礙。關於南蘇丹獨立的背景、和大國政治的互動,筆者曾另有介紹,南蘇丹獨立後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華文媒體則較少被觸及,其實這也是大事。

我們看非洲地圖,會發現國界劃得十分整齊,因為那是殖民時代西方各國強加於非洲人的邊界。這些前殖民地獨立後,新國家揉合了傳統上對立的種族、宗教、封建土王,原來的中央向心力就不強,在資源豐盛的地方,搞獨立的呼聲往往更高。但自從殖民時代結束,從現有非洲版圖分裂出來的新國家極少,因為非盟的前身非洲團結組織曾有官方共識,就是要盡量維繫殖民時代的疆界。這樣做,自然不是為了紀念殖民主義,而是那些非洲獨立國父們明白到若沒有這樣的規矩,分離主義問題會沒完沒了。若根據殖民時代前模糊不清的原始疆界,甚至可分裂為數千個國家。

國界非殖民時代所劃難獲承認

上一個成功獨立的非洲國家厄立特里亞(Eritrea)立國於1993年,從埃塞俄比亞公投獨立,但這並沒有違反上述共識,因為厄立特里亞原是意大利殖民地,二戰後才被埃塞半強行吞併。另一些一度宣佈獨立、並獲得有限承認的非洲新興國家,則無一能獲最後勝利,例如比亞法拉(Biafra)一度脫離尼日利亞獨立三年,卡坦加(Katanga)也一度脫離剛果獨立三年,背後都獲得一些西方勢力支持,但除了軍事上未能維持獨立,也因為國界並非殖民時代所劃,而失去在非洲獲承認的重要基礎。

但南蘇丹的邊界完全與殖民時代無關,這正式改變了非洲過去半世紀的遊戲規則。雖然蘇丹南北分裂為時甚久,但自從蘇丹交由英國與埃及共同托管,它的主體邊界就被劃訂,成了非洲最大國家。目前的南蘇丹自治政府不過成立於2005年,作為終結內戰協定的一部份﹔今天進行公投的南蘇丹地區並不涵蓋南蘇丹基督教文化區的全部,還有另一些地區日後會進行法定效力不一的公投,究竟南蘇丹邊界應如何界定,還大有餘波。蘇丹不同前南斯拉夫等開宗明義由不同加盟成員組成,南蘇丹的自治身份得來突然,今天成功獨立,必令蘇丹內部連自治身份也沒有的其他分離主義傚法。例如近年西方媒體聚焦的達爾富爾地區,也在2006年成立了過渡性地區政體,作為終結內戰的安排。這政體已宣佈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變成一個正式自治區,屆時距離獨立又是一步之遙。

禁忌打破 獨立理據更強

有了南蘇丹的案例,非洲兩個最成熟的片面獨立國必會大為躁動,從前的禁忌打破了,它們的獨立理據理應更強,它們就是脫離索馬里中央政府並實行有效管治的索馬里蘭共和國(Republic of Somaliland),以及在西薩哈拉建國但被摩洛哥佔領的薩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筆者年前參加學術會議,曾分別訪問它們的外長和游擊隊領袖。事實上,它們的邊界比南蘇丹更清晰﹕索馬里蘭雖沒有國家正式承認,但它原是英國殖民地,一度獨立數天,才和從前屬於意大利的部份合併﹔西薩哈拉原屬西班牙殖民地,不少非洲國家均正式承認其獨立,這成了摩洛哥外交的最頭痛問題。

由於南蘇丹獨立和美國支持密不可分,那些資源豐盛而又要搞獨立的地區,縱然沒有殖民時代的疆界支撐,也難免會想到這條路。例如尼日利亞南部產油區尼日爾河谷就一直要獨立,科特迪瓦近年內戰後的南北分治也有可能趨於鞏固,特別是它剛舉行的總統大選變成無人承認失敗的鬧劇。失去了昔日判斷是否支持獨立的那一把尺,非洲的未來難免變數更多。這遙遠的一切,並非與我們無關﹕除了蘇丹和中國關係密切,台灣綠營也必會以南蘇丹來鼓舞士氣,大大抽水一番。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