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日星期四

攻伊莫須有美國難現危機

情報莫須有的伊拉克門醜聞,是不能有水門結局的水門式憲政危機。

美國奉三權分立為祖宗之法。約翰遜於 60 年代通過民粹主義擴大總統權力,國會便借水門事件設立「獨立調查員」一職抗衡,克林頓民望甚高,但依然被右派法院與國會聯手通過調查員司塔爾彈劾,是為三權互制的典範。

然而布殊經司法覆核上台,共和黨又歷史性勝出 2002 年國會中期選舉,三權歸一萬佛朝宗,成為 1934 年來首個「全天候執政黨」。

萊溫絲基與克林頓的雪茄被兩權公審,伊拉克門調查聽證會卻不受法理約束、又以閉門進行,不但反映沒有一權逃出此門,更說明三權分立不敵一黨獨大。

布殊又以二戰羅斯福特例為常例,在九一一後刻意擴大行政權力,成立國土安全部為太上集權機關,反恐條例以戰時「仁義獨裁」為藍本,予總統乾綱獨運。這是布殊強調反恐尚未完結、同志仍需努力的關鍵:否則未完的行政獨裁如何努力?

反恐是持久戰,政府推出的戰時愛國主義也欲斷難斷。民族主義上綱至此,每出現哲人 Anthony Smith描繪的排他性和自戀性,到極致常以法西斯化告終。這是中國「說不」時的美式憂天,今天卻君體相同。

民主黨除了 84 歲的元老議員 Robert Byrd 外,無一敢言反戰,對伊拉克門也難免疫。總統選舉臨近,民主黨三權盡失,連第四權──媒體──也在美式 23 條下愛國化,又有誰能超然地追究伊拉克門?

這道門暴露了三權分立的盲點、愛國與憲法的二元衝突、布殊的行政主導實驗,無疑是憲政危機。但危機卻可能無疾而終,因為,門內門外都找不到一隻白烏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