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布殊非洲之旅利益掛帥

美國總統布殊大駕光臨非洲,官方目的為推廣反恐、反愛滋、反貧窮。但布殊出訪五國的信息卻互相違反,背後又暗示了什麼?

一、布殊聲稱出訪非洲是證明美國對第三世界有「道義責任」,對出兵利比利亞維持和平的「道義要求」卻慷慨讓賢;

二、他訪問塞內加爾是獎勵其促成非洲簽訂挺美的《達卡反恐宣言》,但同時出訪的南非則屬反戰領袖;

三、他訪問南非是為了爭取這毋須依賴美援的「非洲良心」的象徵性支持,但對同樣反戰的津巴布韋的象徵性支持則不屑一顧,甚至要求其總統穆嘉比下台;

四、他訪問烏干達是嘉許該愛滋源頭近年的反愛滋成效,並讓其優先取用150億元人道撥款,但對南非居於全球前列的愛滋病發率卻按下不表;

五、他打著民主化旗號訪問博茨瓦納是鼓勵這民主歷史最悠久的黑人國家,對「愛滋鬥士」烏干達獨裁總統穆塞文尼卻愛屋及烏地縱容;

六、他訪問尼日利亞是為了廉購非洲石油,對該國抗議降低油價的「恐怖行」卻視若無睹……

若上述互相衝突的邏輯能引證布殊在進行「三反之旅」,則無疑是自欺欺人。布殊針對性地出訪非洲五國,只是嘗試在非洲建立東亞、東歐式的戰略伙伴網絡:戰略本來就沒有必要的原則,也沒有原則是必不可少。布殊出巡教導我們:即使在利益範圍外挑戰美國,則無論犯多少次閑規,也能是伙伴;在利益範圍內不容於美國,則無論賣多少次閑好,也是敵人。

戰略伙伴開宗明義利益掛帥,比「反恐」式替天行道一刀切,原來是一種退步。但當拿著刀的是布殊,卻也許是一種進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