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2日星期日

中日未來戰 Vs 中日共同體

【咫尺地球】日本內閣剛通過修正《國家防衛大綱》,自1975年以來首次提出中國威脅論,此前亦有右派「設想」中國攻打日本的3種可能情況(釣魚島衝突、台海戰爭時美日台聯盟、東海天然氣田資源危機)。中國外交部呼籲日本拋棄冷戰思維、擱置中國威脅論,在「右Vs右兩黨制」治下的日本,似乎是對牛彈琴。這時候,我們反而應重溫日本近年如何提出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係,後者正是嘗試從區域整合一體化的角度解決中日的結構性摩擦。

中日共同開發泰國克拉運河﹖

一個著名提議是中日共同開發泰國克拉運河(Kra Canel)。自全球在18世紀興起運河熱,在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外,也有提議在泰南泰國灣和安達曼海之間的克拉地峽興建「克拉運河」。近年計劃復活,明擺着與新加坡馬六甲海峽對着幹,因當地是海上恐怖主義黑點,潛伏全球六成海盜,又是美軍大本營,卻是國際能源航線必經之地,東亞各國都有意分散風險。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之為「馬六甲困局」,已成內地學界專門名詞。

泰國方面對運河態度分歧,有人擔心南北從此分裂,南部鬧獨立的回教5府會乘機脫離。但支持或反對的泰國人都認同,泰國國力不足興建運河,希望在財政上置身事外。

日本對海上進口石油的倚賴比所有國家都重,86%進口源油都要路過馬六甲。難怪日本在二戰與泰國結盟開始便對克拉運河興致勃勃,前首相佐藤榮作、田中角榮等甚至炮製了一份秘密檔案,內裏連「以核彈爆破運河」也是可行方案之一。中國三峽工程動工後,日本有人鼓吹中日共同另起爐灶開發克拉運河、共同承擔資金和人力資源,卻不單是為了一條運河,背後更隱藏着一個抵制新加坡、割裂東盟、淡化美國影響、東亞能源共享的大藍圖。

「大東亞共榮圈」這名詞對國人而言無限反感,但日本認為這個由江戶時代政論家山田方谷提出的「共存共榮」概念,是類似歐洲融合的「歐羅巴主義」的亞洲「亞細亞主義」先進思想。日本新版教科書有下列一段﹕「日本的戰爭目的在於自存自衛,並將亞洲從歐美支配中解放出來,及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當年日本決定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官方解析,正是解決能源危機,也就是反制所謂的「ABCD包圍網」(指美國[A]佔領的菲律賓、英國[B]佔領的香港、中華民國[C]、荷蘭[D]佔領的印尼聯合封鎖日本的資源安全線)。

中日共建「大東亞共榮圈」﹖

ABCD包圍網的組成單位已經推倒重來,但日本能源危機從未消減,而且對東南亞、東北亞資源的需求比二戰還大。每當美國和中東的角力都累及日本經濟,另日本也又要看新加坡臉色。東京有論者便希望建立類似歐盟的「亞盟」,仿效「法德核心」建立「中日核心」。日本富士通研究所田邊敏憲是如此提案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目前東盟+中日韓的「10+3機制」足以成為「亞盟」基礎。

由能源整合到政治整合,早有先例可援﹕歐盟的前身,正是解決純資源問題的歐洲煤礦鋼鐵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更值得反思的是現在的法德軸心在ECSC成立以前,何嘗不是一對百年宿敵。這派理論認為若東亞各國建立能源共享機制,「大東亞共榮圈」的亞細亞主義便成為「亞盟」的指導思想,而一切都可以由克拉運河開始。

中日危機不在於兩國民族主義者不相信對方懷有善意,而在於兩國領導層還未意識到未來國際關係很可能出現「基層無政府」和「跨國政府邦聯」並存、並治的尷尬局面。若中日在最高層面不能整合、仿效德法兩國在歐盟捐棄前嫌,兩國民族主義者的亢奮還會遠嗎﹖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