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報道泰國局勢的盲點

【咫尺地球】泰國政潮期間,香港媒體均對之大幅報道,暢銷周刊更以之為封面。當時筆者身在海外,剛巧碰見一些泰國政府的朋友,他們口中的「普通常識」,因為各種原因,卻往往不是媒體的報道重點。

泰民族主義激化更受關注

例如他們認為近年泰國政局最大的改變,並非出現了親他信和反他信兩大陣營、紅衣與黃衣兩大兵團,或隨之而來的連串政變和反政變,而是泰國民族主義的激化。自從泰國和柬埔寨邊境的古蹟爭議變成民粹運動,雙方出現小型武裝衝突,在兩大陣營都要爭取民意的前提下,泰國政客紛紛以強硬姿態宣示愛國,令泰國和平局勢出現隱憂。雖然泰人也要接受軍訓,但其訓練遠不及新加坡等國嚴格,又缺乏緬甸、柬埔寨等鄰國的實戰經驗,作戰力教人擔心。

至於泰國國內的示威,反而和一般人生活關係有限。對泰國人而言,無論那些群眾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口喊什麼人設計的口號,要他們持續數月集會,都只能是源自「系統性發薪行為」(編按﹕即有人出錢「僱用」)。雖然新聞顯現的泰國局勢十分嚴峻,當地人這感覺並不強烈,因為他們知道「群眾活動」早已不是真正由下而上的動員,其不可測性也開始降低。與此同時,他們對政客的態度卻日漸犬儒起來。

王儲名聲惹爭議 前景有隱憂

一般泰國人都知道,局勢的真正最高仲裁者並非選民,而是泰王。泰國媒體一直嚴禁傳播任何王室的負面信息,教外間更難理解泰王的政治角色。目前沒有泰人願意和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王對着幹,但一旦他那位名聲可議的王儲繼位,局勢卻可能一發不可收拾,這才是泰國人對和平的最大隱憂。有不少學者建議泰國王室由形象開明的公主繼位,但這並非傳統。

換句話說,相比起歷次泰國政潮而言,泰國今天並不特別着急,反而數月前的群眾佔領機場事件產生了針對遊客的行為,引起混亂的可能性更大。至於他信護照被吊銷、政變領袖遭伏擊,這些對飽受小型政變訓練的泰國人而言,原來都是「可消化」的變數。因此當他們發現泰國政潮成了國際要聞、香港引以為傲地宣布自己是全球首個呼籲民眾暫時不要到泰國的地方,都感到有點啼笑皆非——當然,他們不知道特區政府要加倍回應,以彌補上回反應緩慢的教訓。

想深一層,這個全球第一,倒有不少深層問題。不少西方國家有一個長期名單,記上他們呼籲國民不要踏足的國度。不少看似太平無事的度假聖地,例如也門、阿爾及利亞,一律榜上有名。在這名單之外,西方會針對出現短期危機的國家發出警報,什麼時候只是形式主義的勸喻、什麼時候要動真格撤僑,有嚴格標準。但對港人而言,他們此前沒收到特區政府呼籲不要到其他國家的資訊,卻知道不應此時到泰國,如此信息是不平衡的,畢竟在此刻比泰國危險的國家地區多的是。例如有友人原打算上月到北韓,申請簽證時適逢導彈危機,北韓領事館再三要求他提供「海外聯繫檔案」,最後被其所屬公司要求取消行程。過程中,沒有來自官方的資訊可以倚賴,只能向筆者一類朋友徵詢意見。舉一反三,單從本地媒體的資訊研判世界,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有時難免見樹不見林。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