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G20後中國崛起嗎? 「Rise」與「Upsurge」

【咫尺地球】G20峰會前,西方外交界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其實這只是「G2+0」會議,只有美國和中國說了算。這固然是半開玩笑,事實又是如何?中文大學所屬單位剛舉行了關於21世紀中國外交的學術會議,會中中國駐APEC前大使王嵎生多次重申其年前一篇文章的觀點,認為「和平崛起」的正確翻譯應是「peaceful upsurge」,而不是「peaceful rise」,因為「崛起」的含義包括急短的速度,而「rise」並沒有時限的暗示。因此他認為外國學者經常談論的「rise of China」,應被如實翻譯為其他字詞(例如「中國興起」),而不是「崛起」,並擔心一旦華人誤以為中國國力在急速上升成了國際共識,會影響國人的自我定位和判斷。

本欄早前曾探討「和平崛起」、「和平發展」、「韜光養晦」等的翻譯,相信這是東西方爭取話語權的軟武器,對上述觀點十分認同。可以補充的,就是外國學者使用「rise」來形容中國,這和純粹的「興起」亦依然有一定距離﹕自從著名學者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出版了《強權的興起與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書,「rise」一字經常就和肯尼迪理論掛鉤。

肯尼迪的強權論

肯尼迪的理論並不複雜,甚至說得上簡單直接﹕強權(注意﹕他使用的並非「大國」)的興起,一般是資源實力和軍事力量的結合;如何通過整個政權的機器整合這些力量,予以最有效發揮,則稱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當強權過分使用上述資源或過分擴張,會邁向衰落之路;一個強權的衰落,又往往伴隨另一強權的興起,結果新強權製造的遊戲規則,又隨之登場……這理論在中國同樣深入民心,紀錄片《大國崛起》原裝版本出現最多的受訪者就是肯尼迪;只是在香港,他的片段才被大量刪去,為狄娜取代。

肯尼迪的理論對國際關係深具影響,不少概念都從那裏得到延伸或修正。例如對綜合國力的量化計算、針對「霸權和平論」的辯論,往往都在肯尼迪的陰影下進行。然而這理論近年亦面對不少批評,例如有認為沒有豐富資源、沒有強大軍隊的意識形態重鎮,也有資格當「強權」;有認為強權不一定有能力啟動大戰略;有認為強權不再存在此起彼落的朝代興替,不存在永續戰爭;也有認為整個「興起衰落論」只是當權派建構的虛象。

每當外國學者使用「rise of China」,固然可以說是「中國興起」,但同時也多少暗示了他們不相信中國興起與肯尼迪筆下的其他強權有何區別,或不認同上述對「rise」概念的質疑。要如何才能翻譯出「Kennedian Rise」的神韻,那是專門學問。對此不少學者都有所忽略,反而一些媒體、博客相對敏感,例如內地博客徐綏之的文章《大國崛起辨偽》就值得一讀。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對上述問題了解頗深,胡錦濤和溫家寶各自說過一次「崛起」後就不再用,官方政策也調整為「和平發展」,目的就是證明中國並非進行「肯尼迪式興起」。問題是「發展」一字缺乏了任何質變或量變的含義,不可能成為專門名詞。相較下日本右派以「普通國家化」為口號,統合他們的外向戰略目標,雖然有點取巧,卻能同時變成學術和民間用語,翻譯起來也不會讓西方警惕。由於中國現在十分避免世界感覺它在「肯尼迪式崛起」,也不見得希望在G20後立刻變天,「外交無小事」,上述字眼的精準使用,就顯得更逼切。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