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9日星期六

從美國新伊拉克政策看「有機智庫」

美國伊拉克研究小組發表報告之時,正值駐伊美軍死亡數字突破二千九百、邁向三千大關。這數字恰恰和9/11死亡數字首尾呼應,反映「三千」這個死亡上限已成為美國人心理關口,極可能成為日後美國考慮出兵與否的量化準則。下述準則在伊拉克政策調整後,似乎顯得順理成章。

三千死亡上限的遊戲規則


首先,拉姆斯菲爾德力倡、以加強空權和高科技武器為主的軍事改革並沒有被放棄,反而美國人相信軍備還不夠厲害,更有效在游擊戰減少傷亡的武器——諸如音波武器——會被進一步研發。然而就是有如斯武器,只要潛在敵人基數過大,美國也會用回基辛格時代的外交思維,也就是先合縱連橫施以現實主義壓力,再借用代理國家和內鬼打代理人戰爭……

但當這套邏輯應用於實際政局,我們卻發現它已難自圓其說。假如伊朗政府被更狂熱宗教分子取代,美國要先發制掉,但又不敢貿然出兵,怕製造另一個伊拉克,按上述邏輯它就會先通過聯合國制裁,再培養一批「伊奸」,繼而慫恿阿拉伯鄰國共同出兵,頂多派專家指導作戰。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冷戰時代美國需要代理人,目的是圍堵共產陣營,幾乎不講求代理人自我管治的能力;但現在美國外交利益卻要維持穩定,而這是資助嘍囉推翻伊朗政權後不可能出現的。既不捨得軍隊傷亡,又不容被干涉地區長期動亂,基辛格外交就不可能全面復活。

中世紀十字軍也是「有機智庫」

突破上述兩難的方案,是美國智庫一直探討的問題。這樣的方案,須符合下列條件:一、有和正規美軍相等能力的軍事人員參與戰事和戰後維和;二、上述人士在戰場出現不會引起內政反彈;三、上述人士可傳遞美國政府不能傳遞的外交信息,讓交戰各方繞過華府便宜行事。

只要正規美軍退役加入國際保安公司,以打工心態承擔軍隊任務,就可符合條件一二。當保安公司發展研究機關,以經濟計算方式和各陣營打交道,以確保前線僱員得到最低死亡率,就會為了達到這經濟前提,來自動從事非政府外交,而且比政府外交更不講求理念,這樣條件三就能達到。上述情况並非遙不可及,相信在下場美國不願直接參與、但為理想為現實都不能不表態的大戰就會出現。

問題是這樣的公司變成有機實體,就要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商機,它們的研究部必會研究哪裏「適合」出現戰爭,再肩負影響政府、製造輿論等工作,像商業公司和政府的暗標玩意,自我宣布中標。這樣的實體,其實和現有智庫無大分別,只是它們有直屬武裝和其他機關,毋須單靠捐款為生,更能製造生存空間。那時候,美國政府軍只負責自衛,國民也不容許他們出擊犧牲,「有機智庫」就成為一具跨國活動怪物。

其實中世紀十字軍(特別是後期十字軍)正是當時的跨國有機智庫,他們先製造出兵理據,再從教王和封建領主得到出兵合理性,繼而靠打仗為生,突破國界限制,為自己提供一站式服務,有時又無厘頭和穆斯林妥協,反而攻打其他基督徒,所以有人認為他們都是敵基督。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