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

偏見對外交的規範﹕評析中國網民眼中的印度

【咫尺地球】中國總理溫家寶剛在東盟峰會與印度總理辛格會談,嘗試為中印邊境衝突降溫。但中印兩國民族主義高漲,Jairam Ramesh等印度政客主張的「中印合體」(Chindia),依然是一個遙遠的烏托邦。筆者剛到印度參加會議,此前做了一個關於中國網民如何看印度的研究,有下列初步觀察﹕

1. 一般中國網民認為印度十分落後、不潔,而這些現象,又被認為與進化程度有關,例如不少留言居然相信印度的咖喱飲食,就是為了製造氣味,來遷就當地人不喜歡清潔的習慣;

2. 雖然中國網民知道印度也在崛起,但由於印度的貧窮形象深入民心,幾乎沒人相信印度經濟可以挑戰中國,更假定這反映了印式民主制度不及中式威權制度的優越性;

3. 雖然也有中國網民對印度軍力表示憂慮,但更多的評論卻認為不能相信印度政府的宣傳,以為印度軍隊還是停留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水平;

4. 網民雖然認為印度自身沒有能力挑戰中國,但卻同時流露對印度的忌憚,因為他們深信印度是西方牽制中國的棋子,乃至是美國的亞洲代理人,因此把美國、日本、印度相提並論;

5. 印度不但被定位為不夠格的挑戰者,也被看成是分裂中國的黑手,因為它收容達賴喇嘛,在網民眼中,更是侵佔藏南土地的惡霸。邏輯是,既然印度沒有能力堂堂正正挑戰中國,就只能搞這些旁門左道。

這些網絡觀察的偏見和政治不正確,自然不能代表所有華人,但畢竟反映了中國對印度根深蒂固的偏見。有趣的是,在千多年前,印度卻是中國人眼中的烏托邦,當年三藏法師從天竺回來,甚至說當地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潔,此前另一高僧更形如印度路不拾遺。

「不可能比印度落後」心態礙合作

雖然中國政府並非民選,但畢竟已不能完全偏離民意。華人對印度的偏見,令印度的形象奇怪地同時符合了「東亞病夫」和「黃禍」兩個套版,一方面被誤會成和非洲差不多的發展最落後地區,另一方面又被列入「侵略中國集團」的附屬成員。去年印度海軍的索馬里任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當時網上憤青固然以此來鞭策中國海軍也要出兵打海盜(因此現在處理索馬里海盜綁架中國人質一事騎虎難下),同時網絡主流意見卻是「索馬里這樣的對手,只有印度這樣的嘍囉才會花心思處理,我們大國才懶得理會」。

這樣一來,中印關係的改善,也許比改善中日關係更困難,因為任何中國對印度的讓步,或只是正常的和談,都會被演繹為丟臉。中國要是經濟和軍備競賽落後日本,他們可以理解,但在任何層面落後於印度,例如中國海軍做不了印度海軍擊沉海盜船的壯舉,他們就不能理解,激起的潛在反彈可能更大。另一方面,中印合作的空間,卻又比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合作更困難,因為合作難免涉及互相援助,中國要是在合作過程中輸送利益予非洲,網民會覺得是「大國之道」,但卻不會願意「協助」印度這個疑似對手,哪怕只是在科技層面的資源、優勢互補。只要上述偏見在網絡以外的現實社會存在,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幾不可能,「Chindia」只能是學者的幻想。如何合理描繪印度的形象,不全是北京政府的責任,也是媒體的責任。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