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東亞運餘波之「濱下武志腹地」篇

【咫尺地球】東亞運結束後,香港再提出申辦亞運。假如香港能通過舉辦亞運,證明自己依然是亞洲中心,那也不失為正面傳訊。問題是,香港舉辦東亞運時,原來也是證明自己是東亞中心的契機,這信息卻不能廣泛傳達。直到比賽進行,東亞運在市民心目中,還只是以「次級亞運」姿態出現。要了解香港何以是舉行東亞運的最適合地點,我們不應只閱讀官方文件,還得參考日本漢學家濱下武志的著作《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

八大腹地造就香港價值

濱下武志一直以「網絡社會」這個非國家面向研究東亞整合,避開了不少政治地雷。他對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重新解讀、對琉球群島歷史演化的國際分析,都是一家之言;當他以同一方法論研究香港,也顯示了一般學者沒有的視野。例如他認為香港的價值,在於它擁有由橫跨東南亞到東北亞的八大腹地﹕

1.華南往華中的沿海地方;

2.廣東南部眺望珠江三角洲地帶;

3.中國西南(香港經貴州、雲南到四川);

4.東南亞北部(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等);

5.東南亞半島及其島嶼;

6.南海的海洋腹地;

7.台灣;

8.日本、韓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部。

根據濱下武志的研究,香港正是由於擁有上述全方位腹地,才足以衍生一系列經濟成就,亞洲都會裏只有新加坡具有同樣的國際戰略位置。

國寶級運動員賣點片面

假如我們把上述腹地放回東亞運的地理框架,就會發現香港主辦東亞運還真是實至名歸的,假如政府能用這機會宣傳香港的腹地潛能,會比純粹宣傳中國國寶級運動員訪港更有價值。

上述腹地中,與東亞運相關而最值得注意的有三個﹕

1.台灣﹕能把台灣作為腹地的城市沒有多少,因此中國通過香港切入台灣經濟體,理應成為既定戰略。問題是香港以往過分倚賴兩岸必須靠香港的政治因素,沒有注意經營台灣作為香港經濟腹地這個概念。東亞運的「中華台北隊」在香港,其實負有重啟腹地的使命。

2.關島﹕沒有多少港人把關島放在東亞大家庭內,根據上述腹地論,關島也不能算作香港腹地。但關島卻可以視日本為腹地,因此在東亞運的地緣架構裏,香港和關島就屬於非線性的「複合腹地」聯繫。那香港回歸後有沒有積極發展這類「複合腹地」呢?恐怕沒有,而這類潛能是巨大的。因此關島運動員在香港出現,具有高度象徵意義。

3.朝鮮(北韓)﹕朝鮮算是香港腹地,大概沒有多少港人想過,但同屬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和香港的聯繫則眾所周知。濱下武志這樣說﹕「歷史上,日本不斷利用香港的經濟作用。在20世紀初對西伯利亞、俄羅斯的大豆貿易中,從海參崴經香港向歐洲出口的數量是不少的。」海參崴、日本、香港、歐洲,這樣的路線並非不可能在今日復興,而一旦朝鮮搞改革開放,香港可能出現的中介角色,更可能變得舉足輕重。

體育盛事拓經濟機遇

因此,香港處理東亞運機遇的手法是有點浪費的,內裏不少潛力無限的信息都沒有傳遞開來。假如香港真的主辦亞運,實在應找一些國際關係學者當顧問,好利用體育配合其次主權身分,拓展地緣政治和經濟機遇,否則一輪熱鬧後又是一切如常。有朝氣的城市不應是這樣的。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