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曾蔭權的「香港軟外交論」

【咫尺地球】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去年12月27至29日到北京述職,首次在培訓國家官員的國家行政學院進行普通話演講。恰巧同一時間Roundtable在國家行政學院安排了一個公共行政課程,被安排了參加曾蔭權的演講和拍照,我作為團長得到一個發問機會,問的是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可以如何協助國家外交政策。

金融安全等可和國家互補

事實上,雖然香港不能處理國防、外交,但香港在國家外交扮演角色的可能性早已被提出,例如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在2006年就曾表示,香港在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及開展能源外交等方面可有所作為,雖然內容並未詳述,這和學界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框架是一致的。

曾蔭權的回應是引用哈佛大學學者約翰奈爾的「軟權力」觀念,認為香港可以進行「軟外交」。我們可概括曾蔭權的「軟外交論」為3點﹕

1. 他認為如果香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已是一個很重要的外交成就;

2. 他認為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反恐、疾病預防方法、非法移民、洗黑錢等方面,香港本身亦有長處,可以和國家互補;

3. 他認為香港參與多邊協議,而國家有規模的企業可以利用香港作平台「走出去」,這些都是軟外交的一部分。

曾蔭權以軟權力演繹香港國際定位,多少予人驚喜。當然,他說的內容都應該被補充,才能真正發揮香港的這些優勢。首先,把一國兩制說成是外交成就還是合理的,但是這制度如何可以在其他地方應用、什麼是「次主權」觀念、特別是如何通過制度框架妥善處理內地和香港的所謂「內部外交」關係,這些都不是特區政府的過往施政重點,值得政府另案研究。而香港在國際反恐也確實有其獨特地位,它的貨櫃碼頭通報機制,特別得到國際反恐界肯定,但是要鞏固這地位,香港必須培養更多專門人才,參與國家的反恐研究和機制,這樣才可以了解國際反恐的需要和國家層面的配合,否則貢獻永遠只能停留在執行層面,這是和香港應有的身分不符的。

香港參與多邊協議自然也是積極的,但當新加坡等香港競爭對手積極和世界各國拓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香港因為種種經濟哲學的包袱,在與內地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外一直不能放手進行,直到和新西蘭簽署首項自由貿易協定後,才算打破了禁忌,但已落後其他經濟體多年。究竟香港可如何通過國家經濟貿易搭便車簽署雙邊協定、在國家和特區涉外關係這雙層遊戲中如何互相聲援,這更需要策略性的研究。

訓練國際人才免「唐人街化」

所以說,香港雖然不能處理國防外交,但不代表香港對中國外交沒有價值。恰恰相反,香港依然能發揮其他內地城市不能發揮的涉外關係功能,前提是我們要有充足的國際關係人才培訓,才可以讓我們真正從香港邁向國際。特區政府是否可以推薦青年在國家名額當中當聯合國實習生?是否可以像其他國家地區一樣,推薦學者進入外交部當短期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推廣國民外交?這樣是否可以打破香港「唐人街化」的局面,培養新一代的全球視野?這些,都是曾蔭權——和他的繼任人——在處理回應式的日常政治以外,同時應該先發制人地深化思考的。在拓展香港國際空間這議題上,大家對他是有期望的。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