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奧巴馬泡沫解讀

【咫尺地球】奧巴馬上任一周年,民望比當選時大幅下滑。當然,一般美國總統都只能維持上任後首一百天的蜜月期,但奧巴馬旋風降溫的速度,還是跟民眾的期望形成太大對比。一年前,筆者在錄影廠直播評述他的就職典禮,對其演說技巧之精湛和內容之空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當「change」成了唯一政綱,選民期望一切,他的泡沫註定爆破。但就是這樣,奧巴馬泡沫爆破的速度,還是整個團隊的責任。我們暫且不論他的具體醫療政策、金融政策、外交政策,只看執行層面,也可略知一二。

在剛舉行的麻省參議員補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布朗(Scott Brown)勝出,民主黨失去在國會的絕對優勢。這是美國政壇的大事。奧巴馬親自拉票,民主黨返魂乏術,他再次成為主角。其實,對麻省那些高度精英化的選民而言,這場補選的主角,理應包括病逝的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Kennedy),席位就是填補其空缺的。愛德華甘迺迪在麻省連任40年,民主黨誤會自己能在當地橫行,其實這更多是對甘迺迪家族的認同。愛德華作為家族族長,在上屆總統大選初選時就公開支持奧巴馬,把他視為家族的精神繼任人,奧巴馬在公在私,都欠了一大人情。最終布朗以醫療改革為題狂攻對手,得到中間選民支持,結果奧巴馬被迫「騎劫」了地方選舉,甘迺迪家族的支持者居然倒向共和黨,這些數據值得深入分析。

舉一反三,去年他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輿論為之譁然,無論主辦單位目的為何,客觀效果,乃「捧殺」。奧巴馬在領獎時也明言,在美國增兵阿富汗期間獲得這獎項,多少讓人尷尬。然而,為了自己的國際聲望,奧巴馬還是領獎了。但假如他鼓起勇氣,放棄獎項,以此解釋何以要在阿富汗增兵,為外交團隊護航,乃至定下時間表和路線圖,預視要達到哪些目標獲獎才實至名歸,他的形象會改變,而不是在國際同步泡沫化。再以去年芝加哥申辦奧運進入最後階段為例,和當地淵源極深的奧巴馬展開旋風式拉票,最終芝加哥還是被淘汰。一國總統拉票固然顯示了對申辦的重視,但當其他申辦國元首也同往拉票,而且做了大量背後功夫,奧巴馬即去即返發表演說的作風,反而突顯了美國缺乏誠意。對芝加哥申辦單位而言,成功了,總統似是「抽水」多於實際;失敗了,卻是自己的責任。

個人色彩太強 不利管治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像麻省選舉後,奧巴馬高調宣示希望更大力整頓華爾街,聯儲局前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走回權力核心,現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被當作替罪羊,據說因為他的相對溫和政策影響了奧巴馬民望。這類管治風格,實在不見得高明﹕一來這反映了奧巴馬個人色彩太強,無論在內政、外交,政府/政黨內部不同部門難以獨立得到認同,二來這也說明了從前沒有行政經驗的奧巴馬未能有效發揮團隊的潛能。他的私人幕僚是典型的政治化妝師,一切以奧巴馬的民望和泡沫為指導思想,這和布殊政府是徹底的反差,也不像眾志成城的列根團隊、兄弟班的克林頓團隊。諷刺的是,奧巴馬正是靠這風格上台,由此延伸的管理風格只會維持下去,直到今年國會期中選舉。假如民主黨再次失利,他的管治問題才會被正視,但那時候美國付出的代價可能已十分沉重。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