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從羅拔沙特觀點 看中美關係

【咫尺地球】自Google事件發生後,中美關係彷彿步入低潮,繼而出現的美國對台軍售,亦似乎進一步核實了上述預言。但中美關係真會因為上述事情受損嗎?筆者對此曾有評論,作出深化前,我們應先參考著名美國漢學家羅拔.沙特(Robert Sutter)剛在《當代東南亞》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

雙方相互倚賴 避衝突影響利益

根據沙特的觀點,奧巴馬時代的中美關係,可以「正面及脆弱平衡」(positive but fragile equilibrium)形容。他所持的理據包括﹕中美雙方政府都需要對方在經濟和區域安全層面的合作;雙方已結成相互倚賴關係,不可能爆發根本衝突;雙方領袖都有其他更重要的施政重點,不會願意人權、貨品安全、貿易逆差等中美矛盾無限激化,影響到國家根本利益。這立論和近月香港主流評論持的觀點,即「美國可能需要開始強化中國威脅論來解決國內外問題、中國也開始需要突顯美國威脅論來回應內部訴求」,都是背道而馳。

也許有評論認為沙特的上述觀點過分一廂情願。其實,他基本上只是從整個東亞局勢看中美關係的前景,這部分被不少學者忽略。在同一文章,沙特認為奧巴馬東亞外交的真正挑戰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和南韓﹕一方面,兩國都存在反美聲音,深深影響着執政黨;另一方面,兩國現政府都處於弱勢,與美國關係存有更多不可測性;何况奧巴馬無論比起布殊或麥凱恩,都沒有足夠的強硬對付北韓,因此弱化了美國和日本、南韓合作的根本基礎。

沙特並非一般學者。他曾在美國政府工作30年,服務單位包括國務院、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還有極敏感的中情局,目前在盛產外交官的喬治亞大學任教。筆者去年曾邀請他到香港,為國際關係學術會議作基調發言,其間他對中美關係為何不可能出現突變,分析得十分全面。他的觀點代表了相當一批關注美國國家安全的學者的觀點﹕雖然中美矛盾不斷,但兩國一旦發生激烈衝突,在共生格局已確立的前提下,必會危害雙方的利益﹔與此同時,兩國內政將各自遇上發展問題,而政客喜歡通過外交來放緩內部壓力,又是慣常手段。假如上述兩個前提屬實,美國只應與日本、韓國出現更大矛盾,中國則只應與印度等發生主要衝突,從而保障中美兩大國的「正面及脆弱平衡」。

政府擺姿態 旨在回應國內民族主義

明白了上述理論框架,我們可以預期目前的美國對台軍售事件,只要保持目前的規模,是不會根本性扭轉中美關係的。一來美國對台軍售從來不是新聞,原來就是台灣對美國繳付的「保護費」;二來台灣本土也不見得對這次軍售滿意;三來中美軍事高層互訪暫時中斷,也不是首次出現。這次雙方姿態較過往略硬,主要還是回應各自的民族主義訴求﹕奧巴馬上台後被批評為過分軟弱,中國愛國青年又常常在互聯網義憤填膺,但中美雙方的溝通渠道、外交決策過程,其實非常穩定。這種穩定性甚至在過去數年得到加強,例如在年前的小鷹號事件後,雙方都意識到需要制度化軍事溝通機制,高層無論互訪與否,這樣的機制已經確立了,目的就是防止政治事件出現時擦槍走火。因此,筆者依然相信在奧巴馬任內,不會與中國出現重要衝突,一些殺氣騰騰的評論,似是危言聳聽了。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