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波蘭崛起」與烏克蘭大選﹕顏色革命為了什麼?

【咫尺地球】上周我們談及美國智庫Stratfor創辦人George Friedman出版的《未來一百年大預測》和他作出的「墨西哥挑戰美國」預言。這本書的翻譯本得到台中市長胡志強、北大國際關係權威王緝思等聯合推薦,自有一定公信力,否則恐怕難以得到嚴肅看待。當烏克蘭大選剛塵埃落定,我們不妨重溫他的另一個世紀預言,這就是「波蘭崛起」。


美栽培波蘭成新歐洲領袖


Friedman認為波蘭可能成為21世紀大國,是建基於下列假設﹕俄羅斯將和美國重新爆發冷戰,結局是其影響力徹底式微,東歐各國沒有了俄羅斯的威脅,也就開始脫離西方陣營獨立自主起來。波蘭作為東歐各國最有發展潛力、也擁有海岸線的國家,在冷戰結束後,一直被美國栽培為「新歐洲」領袖,甚至被安排在伊拉克戰爭主持四大戰區之一。東歐各國慢慢會聚集在它的領導下,正如開明伊斯蘭國家會慢慢聚集在土耳其領導下,將成為主導世界的新力量。另一方面,中歐傳統強國德國的發展會步入瓶頸,也解決不了人口問題,被迫與波蘭共治歐洲。


這樣的預測自然難言對錯,畢竟作者只是通過調查數字和研究數據來借題發揮,但內裏卻有一點沒有明確交代的值得我們注意﹕為什麼俄羅斯衰落後的東歐領袖是波蘭,而不是剛舉行選舉的烏克蘭?論面積,烏克蘭不但遠比波蘭大,甚至是最大的歐洲國家(不計俄羅斯);論資源,歷史上它從來是歐洲糧倉,更有歐洲難得的能源儲備,潛力無限;論軍事設施和戰略位置,烏克蘭在蘇聯年代就扮演重要角色,現在還掌握着先進技術。這樣的國家一旦解決了內政問題,發展起來,影響可以翻天覆地。烏克蘭成不了大國的前提只有一個﹕它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掌控一切。


諷刺地是,這正是目前烏克蘭的寫照。從剛完成的總統大選結果可見,烏克蘭兩大陣營的裂痕已變成結構性現象,親俄的東部和親西方的西部判若兩國。不少評論從親俄候選人當選的結果,「證實」年前西方支持的橙色革命失敗,其實這是值得商榷的﹕當年顏色革命劇本一出台,陰謀論紛紛說這是美國要顛覆所有親俄的東歐、中亞政權,其實這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些國家的中央地方矛盾、派系矛盾從來嚴重,就是短期有親西方候選人上台,也不可能改變根本國策。對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顏色革命還是要推行,應該另有目的,這就是要強化這些國家的內部分裂,當中又以分裂烏克蘭的效果最為明顯﹕只要東西分治烏克蘭的狀況得到強化,這個潛在大國就難以崛起,只能成為美俄之間的緩衝國,這對雙方都不是最理想的,但都可以接受,起碼比忽然冒起一個不可測性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新興大國要穩定、「和諧」。


「撕裂」烏克蘭 美俄各取所需


從這角度而言,顏色革命還是成功的。美國通過支援烏克蘭民間組織和媒體,已掌握了讓烏克蘭成為美俄緩衝國的基本能力;俄羅斯通過確立對東部地區的影響和宣傳普京的「主權民主主義」,也有效防止了烏克蘭完全倒向西方。對此,政治學者亨廷頓有專門名詞形容﹕「撕裂國度」(torn states)。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