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馬里蘭扎記﹕董建華不壞

【咫尺地球】數天前,我的美國室友興致勃勃地邀請我到馬里蘭大學,出席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講座,題目是中美關係。關於這次「演講」,主辦單位宣傳了1個月,《蘋果日報》也曾報道。關於董建華如何以客卿身分參與中美關係、這和香港的次主權身分又如何互動,筆者上周於《亞洲週刊》的文章已詳細介紹,這裏只說另一個故事。我曾聽董暢談中美關係,所以沒有到場,想不到卻收到室友電話﹕董建華失蹤了﹗然後在場中外人士齊聲鼓譟,倒董之聲四起,恍如回到2003年,與美國時光倒流的主旋律十分和諧。

名字惹的禍 董建華「演講失蹤」

事後主辦者連番調查,才發現錯怪了董建華,原來一切是難得出現的誤會。話說真正的主講嘉賓是特區政府駐美國總經貿專員唐志強,洋名Donald Tong,他到美國前應在民政事務局。負責發通知的,不知道有「唐志強」其人,大概以為凡是香港特首都世襲叫「Donald」,又以為董建華的姓氏是「Tong」,於是就宣布董建華來訪,通知了該校所有舊生網絡、鄰近所有香港圈子,鋪天蓋地的宣傳,驚動了不少美國頭面人物,包括該校校長。最後,他們只見到Donald Tong。

這自然可當作一則笑話,我們對少年人的失誤,自應諒解。但想深一層,這也反映了管理香港涉外關係、善用昔日次主權元首等深層次問題,值得略作探討。在香港,邀請政府官員參與活動時,對方多會要求提供活動資訊、宣傳品等,既為了存檔,也為了保險。特區經貿辦除了辦經貿,也承擔了香港駐外代表的功能,對外交禮儀的需求,理應更講究。那些宣傳「董建華到訪」的資訊,這辦公室沒有接收,哪怕只派出Donald Tong,也是小失誤。特別是美國大學最喜歡私下安排「不應」同台的嘉賓同台來製造話題,像勉強把以巴雙方拉在一起,或安排法輪功的人與中國代表碰撞,總有機會偷襲成功。

此外,特區政府有大量人力評估輿論,剪報專員眾多,各部門也有,興趣無微不至,據說由某兩學者茶杯裏的「筆戰」到女主播評男導師「心胸狹窄沒人愛」,都有政府人員關注。董建華的前特首辦也聘有公關公司,協助處理公共事務。當「董建華到美國大學演講」被主流媒體報道,似乎不應該所有剪報員都不在意,何况那還不是來自對特區政府友好的媒體。按一些外國慣例,負責輿論的官員發現與前元首相關的報道會專案處理,有時送給對方辦公室備忘。似乎特區上述兩辦之間,沒有這樣的默契。董辦對這類新聞不及時澄清,美國頭面人物被騙到場,也許不會相信這是疏忽,而會予以外交解讀——中國外交以往最喜歡通過遲到、肚痛一類小動作傳遞信息的了,正如沒有人相信董建華的腳還在痛。

經貿辦與董辦溝通欠默契

當董建華變成在中美關係扮演一定角色的人物,特區政府更需要外交敏感度,處理這位變成「外交家」的前特首。這貌似簡單,其實涉及兩組內部指引(protocol)的調整﹕涉外關係的,次主權元首的。何况可一可再,曾蔭權卸任後在中英關係扮演同類角色也說不定,假如他還獲信任的話。這裏談的是自家門內事,無傷大雅,但牽涉特區國際互動而引起對方反感的例子也有不少,我們不妨下回再述。

話雖如此,我們不應苛求政府。似乎,董家對建華的新身分也未完全適應。從可靠渠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久違的董夫人趙洪娉女士在丈夫足患後依然熱心公益,參與大量團體,我們十分十分十分掛念。某次她原要出席晚宴,抱恙到不了,告訴主辦者﹕Sorry Sorry Sorry,我找個人代表我出席算了。開席了,主人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呵,那不是董建華?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