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金磚四國的整合難題

被稱為「金磚四國」(BRIC)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第二次首腦峰會,於四國首腦參加完華盛頓核高峰會後,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閃亮登場。究竟這四國將會結成經濟同盟,還是只是形式性交往?這還得由「金磚四國」這名詞開始談起。

作為縮略語的「金磚四國」,只是國際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在2001年推出的一個概念,就如「邪惡軸心」是美國強加於當時國的概念一樣,四國政府考慮走近是回應式的、被動的。在一份高盛報告《金磚四國之夢:通向2050之路》中,高盛預測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會使它們在2050年成為「最具統治力的經濟體」。作為主要的新興市場,金磚四國占有世界總人口的42%、全球GDP的14.6%、全球貿易額的12.8%。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預計由於四國差異化的經濟發展特點,比如印度的服務業、中國的制造業、巴西的自然資源和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它們可以在諸多領域形成互補,並在WTO的多邊貿易談判中扮演主要角色,也就是暗示它們可能或可以結成一個集團。

當然,這類預測不能太過當真,例如當學者催生「Chindia」(中印國)時,一般也會「預計」兩國經濟整合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甚至不用等到2050年,也不用其他兩「磚」。但由於那份高盛報告的影響,這四國有點弄假成真,在2009年6月16日終於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了第一次高峰會。

首屆峰會與上合組織的影子

那次峰會舉行於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世界經濟權力似會重新調整,因此,當時的峰會重點圍繞著通過擴大發展中國家代表權來改革國際金融制度進行,也就是多少有「推倒重來」的含義,本屆討論的綱領就要「謙虛」得多。字面上,當時峰會的要點可歸納如下:

改革金融制度,包括提高四國這類新興市場和其它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提出在世銀、IMF等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和高級領導層選舉方面應遵循公開、透明、擇優原則(也就是要加強它們的代表),和主張創造一種「新世界貨幣」,其貨幣組合應包括俄羅斯盧布和人民幣。目前人民幣升值、是否創造亞洲元等爭議,某種程度上都被上述討論激化了;美國也是對上述提案十分警惕,這才催生了過去一年的各國貿易大論戰。

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接受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包括關於環境的條約——諸如《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及其他多邊環境條約等,建立科技合作的伙伴機制以應對氣候變化,並在新能源和其他高科技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和發展……雲雲。換句話說,雖然四國接受源自歐美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但情願有自己的定義、自己的機制,乃至希望從中獲取新的商機。

通過對話交流增強政治互信以維持地區和國際的和平穩定,推進文化層面的相互了解,在教育、衛生、反恐和體育方面發展合作……

由此可見,當時的峰會重點,就是在經濟金融和可持續發展層面「乘人之危」,催生新的跨國機制,取代現有權力平衡。換句話說,它們在字面上已形成了一個松散的政治集團,盡管實際上,根本沒有長久合作的框架存在。這讓人想起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有一堆虛的合作條文,但關鍵是反恐信息合作和局部經濟整合,以及若干針對西方的意識形態壁壘。金磚四國既然是全球範圍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它們也會在重塑當今的全球經濟結構中起到重要作用,彰顯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對抗西方霸權、創造新的「更加公平和多極化」的世界秩序的雄心。在本屆金磚四國會議期間,似乎這些合作還會擴展至農業、能源和可能的科技領域,但由於金融風暴已過,統一貨幣一類提案,相信就不會再被高調提出了。無論如何,四國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公平貿易、知識產權、人權等領域的關注重點,這也是具指標意義的。

與此同時,較少人留意的是武器研發合作也是深化四國整合的重要一環。俄總理普京今年3月訪印期間,兩國簽署了多項軍購合同,包括敲定聯合研制第五代戰機的具體細節,這可說源自蘇聯和印度的傳統友誼。更早前,中國和巴西也開始了潛艇培訓換航母艦載機培訓的合作。另據美國媒體報道,巴西曾經使用敏感衛星及遙感技術,換取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而眾所周知的是,巴西一度研制核武,雖然最後放棄,但要是和中、俄、印三個核武持有國深化合作,有意變成核國家也是可望可即。實際上,金磚四國的軍事互補潛能不遜於經濟互補,只是中印本身是微型軍事冷戰主角,為這個潛在的武器平台,提供了主要的障礙。

僅是6個雙邊合作的組合

由於四國已表態將不參加今年6月底加拿大安大略省馬斯科卡八國峰會的「會外會」,而只參加同一天同一地舉辦的20國集團會議,有評論說,「八國集團快要死去了」,在加拿大峰會之後,新的東道主法國有可能建議八國集團自行解散。不僅如此,第二屆金磚四國峰會公報草案提出的「四國在貿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幣結算」,對於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也是個長遠威脅,所以俄羅斯《消息報》上有「四國打擊八國」的說法。

然而,金磚四國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同盟,起碼目前不可能是。它們的同質性甚至比上合組織還要低得多。首先是四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和軍事力量各不相同,這會造成它們之間的權力不對稱,可能導致集團內部對於領導權的政治鬥爭,特別是當回顧這四國的關係史時,這種傾向尤為明顯——畢竟金磚四國中的主要三國,即中、俄、印之間仍有尚待解決的問題。2008年10月,俄羅斯歸還中國174平方公裡基本無人居住的領土後,中俄最終解決了其長達4300公裡的邊界問題,但中印之間的領土問題依然存在,印度還高度關注中國在其周邊地區不斷增強的影響力。

此外,金磚四國在許多重要的國際問題上沒有一致的立場,例如氣候變化、農業補貼和能源安全等。雖然對國際機制實行民主化是金磚四國的首要目標,但這四國仍不確定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巴西和印度兩國渴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然而,它們能否得到中俄的支持依然不確定,於是在某些外交層面,巴西、印度反而與其他大國走得更近。在農業補貼方面,巴西贊成農業貿易的完全自由化,而中印更傾向於保護國內市場。此外,俄羅斯大量的油氣儲備去向如何,也可能導致中印之間的競爭。這些爭議是難以擱置的,特別是對農業貿易保護與自由化的不同態度,會根本性地限制金磚四國的整合前景。

假如金磚四國真的要結成實體,恐怕類似上合組織的正式機制還是不可少的,那樣才有逐個範疇深化合作的空間。但這是難以成功的:它們走在一起的准則是什麼?近來也有人提出「BRIMCK」的說法,把墨西哥和韓國算在內;高盛在2005年又提出了「N11」組合,作為金磚四國以後的經濟後起之秀,包括孟加拉國、埃及、印尼、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韓國、土耳其和越南,難道它們也要搞N11峰會?2006年,日本的金磚四國研究所則提出了「VISTA」,預言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將會繼而興起。去年美國智庫Stratfor創辦人喬治·弗裡德曼也出版了一本《未來100年大預測》,預言波蘭、土耳其和墨西哥將成為新世紀大國,並會結盟挑戰美國霸權。這些概念,在單一層面上也許有討論空間,但真的要整合來作出捆綁式行為,則幾乎不可能。金磚四國峰會目前還只是四國各自的雙邊合作的總和,數學公式是6個雙邊合作(1+1)的組合,而不是整合,這點與會領袖應是清楚的;聚在一起更多是給予美國壓力,這點美國領袖也是清楚的。


沈旭暉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副教授及統籌
Babita Bhatt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講師

南風窗 2010年4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