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古蹟的毁滅與超限戰

【咫尺地球】筆者剛造訪波斯尼亞南部黑塞哥維那的莫斯塔爾(Mostar),主要是慕名到那裏的古橋。古橋建於16世紀,依附着漂亮的古城,鄰近地區並列着清真寺和教堂,在南斯拉夫時代,被當作種族融和的象徵。南斯拉夫解體後,波斯尼亞爆發慘烈內戰,古橋在眾目睽睽下被炸毀,過程由CNN播送全球,舉世譁然。戰後古橋被重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塊石頭刻上「勿忘93」,讓人謹記歷史。今人意外的是,波斯尼亞內戰主要交戰雙方是塞爾維亞人和穆斯林—克羅地亞聯軍,但在這穆斯林區炸橋的卻是克羅地亞人,他們在交戰初年反而和塞軍有默契,要通過炸橋來陳述種族不再融和的「理念」。

破壞古蹟竟是「自己人」

離開莫斯塔爾數小時,可到達克羅地亞境內的地中海度假聖地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這裏的古城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世紀時是獨立運作的共和國,政制別具特色,名義上的領袖任期只有30天,由國內精英組成的委員會選出,這位長官任內被軟禁在辦公廳所在的宮殿、與家人隔絕,除非遇上特殊情况,不得離宮半步,創意雖不及一位遠東政治家發明的「落敗替補制」,但也值得有蒐羅奇制癖的朋友留意。這座古城在南斯拉夫解體後也受戰火衝擊,不少古蹟被破壞,戰火蹂躪的照片被陳列在古城走廊,對比極震撼。攻擊這個無什戰略意義的古城的,是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前南斯拉夫聯邦,行動主力卻是跟克羅地亞宿怨較少的鄰國黑山軍,而黑山境內的古城科托爾(Kotor),一向被遊客視為杜布羅夫尼克的姊妹城,以致事後有半開玩笑的陰謀論,認為黑山攻擊對方,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古城搶走遊客。

筆者回倫敦後,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的特別展覽,展品是阿富汗珍寶,背後也有類似故事。這批古物價值連城,來自絲綢之路時代及以前的古阿富汗,包括中史教科書提及的古國大月氏,出土於20世紀,原來被放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內。自從阿富汗王國覆亡、蘇聯入侵,阿富汗經歷逾幾十年內戰,一般以為這些古物早被破壞或被盜走。想不到塔里班倒台後,新政府才發現原來多年前的博物館負責人,預料國家有此一劫,及早把寶物存放在不為人知的保險庫,最有價值的都完好無缺,堪稱一大奇蹟。蘇聯入侵阿富汗時,西方保育人士更擔心阿富汗古物被蘇軍奪掠,以為本土交戰各方相對尊重自己的古蹟,想不到破壞古蹟最多的卻是「自己人」塔里班。

保護遺產比人道危機更能動員國際

值得注意的是,莫斯塔爾古橋被炸毀、杜布羅夫尼克古城被攻擊,都是國際社會關注波斯尼亞內戰的開端,此前根本沒多少人留意這場「小風波」,此後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組成聯軍、黑山國內反思和塞爾維亞結盟,也是西方施壓的結果。塔里班2001年炸毀巴米揚大佛,更是正式斷絕被文明世界接受的路,此前它與英美其實有不少非正式交往,塔里班領袖奧馬爾也曾頒布「保護古蹟」的命令。換言之,在現代文明規範下,保護文化遺產成了一項普世價值,而且比不涉及外國人的人道危機更能引起注意,違反這價值的一方,必被強烈譴責。

這趨勢自然是正面的,但也衍生了「超限戰」一個新面向。假如交戰一方處於劣勢,只要它行苦肉計,誘發對方激進分子破壞己方古蹟,甚或進行嫁禍,就會成為促成國際干涉的最有力手段。例如利比亞卡扎菲控訴西方聯軍殺傷平民,不獲理會,他若改為控訴聯軍破壞古蹟,也是情理之中。當古蹟變成現代戰爭的戰略武器,莫斯塔爾橋、杜布羅夫尼克和巴米揚的悲劇,又怎能杜絕?

沈旭暉 英國華威大學訪問學人 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