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6日星期日

滅頂的故事

【咫尺地球】假如北京天壇忽然被炸去頂部,中國憤青會出現什麼反應﹖假如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被焚,天主教徒又會怎演繹陰謀﹖「文化遺產滅頂現象」在歷史常發生,且是挑起仇恨的最佳途徑。

希臘名勝巴特農神殿頂部就曾遭滅頂之災。土耳其中世紀佔領希臘後,當地原來已伊斯蘭化,並沒有明顯的「文明衝突」痕迹。直到1687年,威尼斯軍隊入侵雅典,伊斯蘭守軍居然以神殿存放火藥,不幸發生意外,轟然一響,原來保存完好的遺蹟,變成今日七零八落的殘陣。這令西方學者極痛心,「巴特農之痛」成為西方人「驅逐伊斯蘭教」的原動力。百多年後,著名英國浪漫詩人拜倫自願參加從穆斯林手上「光復希臘」的遠征,病死戰場,死前還要專門到巴特農神殿刻字,就是滅頂現象的後遺症。

金頂清真寺與最後伊瑪目

數日前伊拉克「金頂清真寺」也遭同類滅頂之災。清真寺名為阿斯卡里寺,整個頂部和兩座宣福塔都由金板砌成,顏色的烘托效果和土耳其的「藍色清真寺」齊名,單論景觀也是世界級古蹟。但它還是什葉派聖地,內奉第10世伊瑪目阿里‧哈迪(Ali al-Hadi)和第11世伊瑪目哈桑‧阿斯卡里(Hassan al-Askari)的墳墓,他們都被當權派終身軟禁和毒殺致死。「伊瑪目」(Imam)是什葉派最高宗教領袖,但現在的領袖已不能用這頭銜(相反遜尼派長老依然俗稱伊瑪目)。這是因為什葉派相信他們的首11位伊瑪目都被人所害,不得善終,第 12位伊瑪目誕生後,真神將他收藏起來,直到最後審判,才會重現人間。金頂清真寺不但有象徵意義,還有讓伊瑪目回歸時引路的實用價值。

問題是「別有用心的人企圖挑起內戰」,並不能掩飾當局保衛聖地的疏忽。有如此用心的人,自然也想過向其他聖地埋手。只有在伊拉克才能成功,自因當地保安不設防﹔甚至在薩達姆時代,聖地也比現在安全。於是,伊拉克人再次確認美國為伊拉克帶來新生的承諾未能兌現,援助未用得其所,也發現當權什葉派居然未盡力保護聖地,因為一個大學圖書館的感應器就可防止這次恐襲。由於伊拉克沒有公信力的調查當局,可為事件提供權威答案,於是什葉派各派武裝分子有了藉口自行獵巫,也有了藉口爭取更大權力。遜尼派、西方人和什葉派的「內奸」,會同時成為嫌疑人物。

美國正調查可能的受益人,以「推斷」幕後黑手。事實上,恐怖主義除直接幹掉目標人物、通過殺人製造恐怖來傳遞信息這兩道公式,還有更小規模的組織也足以策劃的第三公式﹕沒佈局,不計較短期誰家得益,也不全是為了營造恐怖,只為了製造混沌,再因勢利導地走下一步。伊拉克境內聖地眾多,再炸一個,就算不出現內戰,也必然涉及權力重新分贓。

恐怖主義第三公式﹕不問短期利益

什葉派是伊拉克主流派系,但當家作主的欲望未得到全面滿足,千年來被迫害情結正尋找宣泄,這正是炸毁聖地所希望釋放的能量。伊拉克戰爭時,一名當地青年化名 Salam Pax,天天寫網上日誌(Blog),大受歡迎,現日誌已結集成書。他的母親是什葉派教徒,他本人亦曾記載當代什葉派教徒如何紀念阿舒拉節(Ashura ),有相當參考價值﹕

「成群哀悼者會繞行卡爾巴拉遊行,一路上的群眾從恐怖的自虐者(一群用鞭抽打己背的人)到唱詩歌的學生團體及莊嚴的律師都有……在民宅和清真寺,你會看到成群男女邊聽老伊瑪目遇害的故事,邊捶胸頓足哭泣……伊瑪目遇害的情節以真人戲劇方式上映,一直演到今天……這齣戲的結尾通常都是一群人丟石頭追趕這兇手,直到他躲到一間房子為止。」什葉派如此紀念節日,反映他們從未忘卻逼害歷史。當象徵變現實,他們又會用哪種眼光望向被滅頂的金頂清真寺﹖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