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胡錦濤非洲行與中美角力

繼李肇星訪問非洲6國、溫家寶訪問非洲7國,胡錦濤 又訪問非洲8國,既和布殊 非洲之旅對着幹,一切又意在言外,難怪國內媒體一片讚揚,海外媒體一片犬儒。

中國殖民論到「新IMF」

此行重點是非洲南部4國,包括南非、贊比亞、納米比亞和莫桑比克。作為非洲龍頭的南非無論是曼德拉還是姆貝基時代,都避免向中國一邊倒,姆貝基更帶頭批評中國「以廉價低技術產品佔據非洲市場,把非洲作為中國產品的銷量殖民區」,是為「中國殖民論」的理論基礎,鄰國幾乎一呼百應。這次胡錦濤重點統戰姆貝基,除立刻出口高科技武備予南非,還拖贊比亞下海,將毛澤東時代斥巨資協助贊比亞修築的坦贊鐵路列為中國無私奉獻的樣板。由於這鐵路據說是為了支援當時黑人抗衡南非白人政權,姆貝基也算是欠了人情。

只要南非對中國的批評消音,贊比亞、納米比亞等國自會繼續向華借貸,得到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以外的新財源,中國也就成了無名有實的微型「新 IMF」。由於北京以「不設附帶條件」為招徠,假如再將南非提出的技術援助和坦贊鐵路式意識形態援助加入在內,無疑最合非洲脾胃。當非洲國家接受華資,所謂「不設附帶條件」,其實就是宣示IMF條件——市場經濟和單一模式民主等基本教條——全面破產。

盡責大國與「非洲北韓」

更矚目的是蘇丹之行。自從蘇丹總統巴希爾壓倒北韓金正日當選世界首席獨裁者(當然是美國右派搞的選舉),蘇丹各省分離主義都和西方暗中往來,能和巴希爾溝通的就剩下中國。當蘇丹和蓋達藕斷絲連,向鄰國輸出了恐怖分子,中國憑買入六成蘇丹石油建立的友誼,就足以像影響北韓那樣影響蘇丹;蘇丹達爾富爾饑荒,也被拿來和北韓饑荒相提並論。中國沒有支持獨裁國家的包袱,賑災就顯得更方便。對美國而言,中國支持獨裁者並不值得擔心,但現在中國有意協助各國獨裁者「修正」為胡錦濤那樣的威權領袖,靠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強政厲治」引導民情,這自然又是對美國模式的挑戰。

最畫龍點睛的還是胡錦濤訪問人口只有8萬、面積不及香港一半的塞舌爾群島,像李肇星訪問佛得角群島一樣,表面信息是國家無分大小一律平等,實際卻是向台灣的剩餘5個非洲邦交國發話,包括斯威士蘭、聖多美、岡比亞、馬拉威和布基納法索。這些國家不是極小就是極窮,台援是主要收入之一,胡錦濤卻連微不足道的塞舌爾也顧及,流露希望非洲全體承認北京的「願景」,這對剛發現石油的島國聖多美而言應尤其誘惑。上述公式無疑對非洲領袖吸引,但對一般非洲人而言,他們看見的是廉價中國進口產品,而不是任何國家價值,於是中非領袖的友誼,愈來愈像昔日美國和拉美右翼領袖結盟的往事。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