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昂山素姬與民主過渡論

【咫尺地球】曾幾何時,西方學者以為緬甸將迅速民主化,不相信軍政府可以捱到今天。當地轉型中的經濟體系、中央與地方的持久矛盾、群眾動員在1988年顯示出的「七一式效率」,都完全符合民主過渡理論對「第三波民主化」的要求。但最後昂山卻要獨守空房20年。究竟被稱為「過渡學」(transitology)的理論有何盲點?

盲點一﹕當軍人和毒販成為「家庭利益」

緬甸和前共產政權不同的是,它的軍政府沒有搞個人崇拜,1988年更改國號、國體後,也沒大規模改造社會制度。軍政府雖然獨裁,卻沒阻止人民在不挑戰政權的前提下,(以幾乎任何方式)自力更生。換句話說,緬甸人這方面的彈性,比變天前的東歐大。

例子一﹕軍人在緬甸不但是一份職業,也是一個社會上向流動的特殊階級。當每個緬甸家庭都有起碼一名成員是軍人,儘管每家都可能渴望民主,但同時都依靠家中軍人成員,得到在民主制度下不一定得到的利益,自然容易有僥倖心態。

例子二﹕緬甸少數民族雖然鬧分裂鬧了數十年,卻始終沒有撕裂國家,也沒有推動公投,因為它們和中央軍對販毒問題建立了默契﹕表面上,雙方都取締販毒;實際上,中央已犧牲了頗多主權,讓地方秘密經營毒品生意,代價是流程需接受中央參與,讓大量軍官上下其手。分離主義者口中高呼民主,但境內精英已和反民主的軍官結成共生關係。

反對派有選舉大勝、被軍政府推翻結果的前科,深信早晚接管政權,這些年來都不願意在談判過程作出策略性讓步。可是緬甸人的不滿,在過去20年卻沒有強大到有意再次流血或運動來推翻政府,因為如前述,他們都懂得從灰色地帶獲利,並非特權的絕對絕緣體,反而反對派政客才是。換句話說,後者比前者急,幸好有素姬超越個人利益的超然姿態支撐,否則聲望只會更低。

盲點二﹕緬甸加入東盟反而延誤民主化

另一吊詭是全球一體化的區域整合,一般都能從外部促進本土民主化,歐盟對東歐的引力、美國的大中亞計劃實驗都是例子,但緬甸卻沒出現此變化。緬甸1997年加入東盟時,也被認為是邁向民主化的一步,當時泰國態度尤為積極,曾一度建議修改東盟內部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條款,建議當鄰國內政影響到區域安全,東盟也可以干預。通過東盟的框架,緬甸終止了自我孤立,引進大量外資,打破西方經濟封鎖,逐漸和鄰國結成經濟整體。

這樣的相互倚賴,卻同樣沒有促進緬甸民主。東盟依然信奉主權至上的《曼谷宣言》,拒絕干涉別國內政,反而緬甸軍政府多次厚起臉皮,以封鎖邊境工程、禁運原料出口等絕招「勒索」鄰國,例如要求泰國協助掃蕩泰緬邊境游擊隊、交還流亡異見人士。結果緬甸加入區域經濟實體,又推翻了民主擴散論的另一基本假定;假如不是素姬願意發揮國際影響力,東盟只會完全被緬甸軍政府利用。難怪當「忽然素姬」成為國際時尚,正牌素姬也被軟禁至今。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